背景
扬州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雕版印刷技艺、剪纸、古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玉雕、评话、清曲等16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名录,列入省级名录的达46个。
本报讯 “我把它拾起来一试,挺重的,拎到家一看,乖乖隆的冬!白烁烁的二百两银子……”扬州市邗江区美琪学校教室里传出一阵阵笑声。这是近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著名扬州评话家、民进会员杨明坤在为同学们表演经典评话《皮五辣子》选段。杨明坤表演完后,还邀请几位同学跟着学,他细心予以指导,课堂活跃程度非常高。“我蛮喜欢扬州评话的,我想学会表演给爸爸妈妈看。”一个小同学说道。
这是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一个缩影。在民进扬州市委的努力推动下,今年起,扬剧、评话、清曲、扬州剪纸……这些颇具扬州地方传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逐步走进中小学课堂,并以常态化的课程形式亮相。扬州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雕版印刷技艺、剪纸、古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玉雕、评话、清曲等16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名录,列入省级名录的达46个。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把扬州建设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去年市政协六届五次会议上,民进扬州市委提交《关于在青少年群体中进一步加强普及“非遗”教育的建议》,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建立和健全“非遗”教育长效机制;集聚有关专业人才,编写“非遗”课外阅读教材;组建一支由从事民间工艺、艺术和文学工作的专业人员队伍,走进校园;让各级学校的基础教育承担起一些民俗工艺、艺术等的传承义务,让学生真正成为“非遗”的学习者、保护者和实践者。该提案得到扬州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自2012年9月起,扬州评话等部分“非遗”课已开始试点,今年扬州市邗江区所有学校均已开始推广“非遗”课,扬剧、评话、“扬州炒饭”等成为常态化课程。据了解,扬州地方特色课程将覆盖全市。“扬剧进校园已经很多次了,但常态化还是第一次。”扬剧传承人祝荣娟欣慰地说,“通过‘非遗课’,不但让传统文化形式发扬光大,还发现了一些‘好苗子’。”除了通过常态化“非遗”课程进行渗透教育外,各中小学还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研究性学习、班团队活动、社区和家庭实践活动等全方位、多层面的途径,采用适合中小学生智能发展特点的方法,开展了有效的“非遗”宣传教育活动。
(责任编辑:水易)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