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在扬剧走过了百年风雨历程时,大运河畔痴迷于乡音的父老乡亲又听到了一条令人振奋的喜讯。扬州扬剧团青年演员李政成荣获戏曲“梅花奖”了! 
               “梅花奖”是中国文联与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创立并组织评选的全国性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今年是第21届。今年的“梅花奖”颁奖晚会也将于4月18日在扬州隆重举行。这段时间,李政成忙于晚会的筹备与排练,他几乎没有时间接受记者的采访,也没有时间回味获奖的兴奋和喜悦。只是在工作的间隙中,在一瞬间的恍惚里,总有几个记忆的片段闪回到他的脑海里。幼年的李政成,在家中就经常听到扬剧的唱腔。父亲李学宽和母亲李开敏都是扬州扬剧团的演员,
                 他们赋予了李政成对扬剧自然天成的亲近与钟情。1976年的夏天,全国各地都在防震抗震。
仁丰里旌忠寺扬剧团的大院内也搭起了几排简易的防震棚,剧团的职工和家属都把家搬到了这里。对于李政成等一群8、9岁的职工孩子来说,他们是体会不到什么艰苦和恐惧的。
                  这种改变了生活秩序的日子让他们莫名的兴奋和欣喜。李政成还记得,当时他们三五成群,一会躲在树后看演员吊嗓子;一会又伏在练功房的窗子上看演员翻跟头。演员们经常会开玩笑的叫着自己的小名字:小二子,过来,唱一个!翻个跟头!自己也就大大方方的唱上一段,或者铆足了劲翻个空心跟头。大人们倒有些个吃惊:还真不丑呢!
有模有样的。好,就跟着大师兄练吧!
                   当时剧团正在排演《蝶恋花》,母亲李开敏扮演杨开慧,正在为缺少一个小毛岸英犯愁。剧团的张书记笑呵呵的说:愁什么愁?现成的,就是你的儿子李政成!
父母却连连摇头,他们自己因为演出长期在外,照顾不了家庭!实在不愿意孩子再吃这碗饭。李政成缠着母亲:让我试试嘛!我要学唱戏!父亲“威胁”他:练功很苦,要压腿下腰,流泪流汗。练得不好,老师还要动手打!李政成回答得很坚决:我不怕吃苦!
李政成没有想到,就是这句话决定自己的人生。从此,李政成登上了扬剧的舞台。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扬州扬剧团简陋的练功房里,练功的木地板上有几处醒目的凹痕。那是李政成常年累月练功留下的足印。

                    扬剧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吸收了各个剧种特别是京剧艺术的精髓。扬剧演员的武功底子弱,70岁左右的老年人还记得,当时常常是上半场文戏用扬剧唱,下半场武戏由京剧演员接着演。1981年,李政成进入扬州戏校时,他选择的主攻武生。
                当时只有12岁的李政成还没有光大扬剧的崇高理想,他只是很模糊的觉得:京剧武生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直到今天,李政成想到他的京剧武功老师岳小亭都充满了感激之情。在艺校,李政成是既学长靠武生又学短打武生。枪花把子、跟头旋子、大小八件都要学习。除了平时上课,每逢寒暑假李政成都和岳老师约好,每天到学校练功。七年的寒暑,岳老师从未收过他一分钱。面对这样优秀淳朴的老师,李政成只有用更刻苦的训练来报答。不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李政成勤奋练功,没有拉下过一天。
                   1986年,当时还是戏校学员的李政成第一次登上上海戏剧舞台。首场演出的文武老生戏《打金砖》受到上海扬剧观众的赞赏,李政成在热烈的掌声中谢幕七次。第二场演出的是武戏《挑滑车》。《挑滑车》是一出难度极高的长靠武生戏,江浙一带的地方戏演员从未演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李政成学习这出戏就花了整整两年的功夫。他过硬的功夫和潇洒的台风征服观众和戏曲界的专家,上海京剧院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李仲林在惊讶和感慨之余,力邀他加盟上海京剧院。李政成婉言谢绝了先生的好意,这时他也发现了自己内心深处对扬剧的眷恋和挚爱。

         这次上海之行,让李政成拥有了扬州扬剧团头牌武生的美誉。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第二年,命运给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他差一点永远离开了他所热爱的扬剧舞台。
1987年10月,李政成在江都双沟镇演出时,一串漂亮的跟头翻下来,突然左脚撕裂般地巨痛。他站立不住,一下子跌跪在台上。医生检查的结果,左足大筋第二次断裂。李政成被紧急送到上海救治。因为两次断裂在同一个部位,医生对李政成的愈后非常担心。今后能不能正常行走还不能保证,更别说上台演出了。整整半年的时间,李政成躺在床上不能行动。自己还能站起来吗?自己还能演武生吗?李政成一遍一遍地问自己。只要能站起来,就一定要演好戏!李政成咬紧牙关将左脚拉倒头部,就这样每天仰倚在床的靠背上,从傍晚到天明。
                经过半年艰苦的康复训练,李政成终于恢复了。他不但行走自如,还重新登上了舞台。
除了足部的大筋断过两次,李政成的腰椎还骨折一次,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的病根。作为母亲,李开敏十分心疼儿子。作为扬剧表演艺术家,她更清楚的知道,一个演员要保持更长的艺术青春就必须博采众长、开拓戏路,能文能武。早在艺校的时候,她就拜托扬剧老前辈周小培,对李政成严格要求,她还鼓励儿子参加省内外的各项戏曲、歌曲大赛。母亲的言行对儿子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李政成至今还清楚的记得,在参加江苏省第二届青年演员大赛前,母亲对他说:我不会替你向评委打招呼,你也不许跟别人说,你是李开敏的儿子。你只有抛弃这些,你才能有真正的发展。
             1988年李政成获得“苏皖沪”扬剧广播电视大赛“白玉兰”金奖;1990年获江苏省第二届优秀戏曲青年演员大赛二等奖;第三届省扬剧节优秀表演奖。同时在剧团的演出中,李政成也不断的开拓戏路。从《狸猫换太子》到《魂断深宫》,从《芦花荡》到《冲天鸟》;从文戏到武戏,从古装戏到现代戏;李政成不断潜心琢磨,精益求精。十多年的演出和比赛的磨练,母亲的指点和传授,让李政成在扬剧生角的演唱当中,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他的声腔圆润、以情带声、舒缓流畅,充分展示扬剧的韵致之美。
李政成觉得从《板桥道情》开始,他的演唱风格逐渐形成,并日趋成熟。
其实早在艺校二年级,清曲、道情就是学员们的必修课。2000年的十月,当李政成为江泽民主席和法国希拉克总统再次唱起这首道情时,他已经体会到了这种生命的追求——和谐宁静的心灵家园。由李政成翻唱的《板桥道情》受到了江泽民主席的高度评价。在中央电视台《月是中秋明》和《烟花三月》的晚会上,李政成将揉入了通俗的唱法的《板桥道情》唱响全国,成为戏迷观众争相传唱的经典唱段。
2002年是史可法诞辰400周年,扬州扬剧团邀请刘鹏春创作史诗扬剧《史可法》。那年的夏天,扬州梅岭史公祠来了一位年轻人,他向工作人员借阅摘录了史可法的文史资料,在史公祠内默默留连。“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他伫立在楹联下,仿佛在聆听远去的战鼓,又象在寻找英雄的足迹。他就是即将出演史可法的李政成。对于李政成来说,这是一次机遇,更是一次挑战。从最初看到剧本时的激动,到再次阅读剧本时的冷静。李政成看到了演好史可法的难度。
童年时,李政成曾经不理解,为什么母亲每次从排练场回家都要在穿衣镜面前站上很长时间。顾不上喝水吃饭,一遍又一遍的唱,一遍又一遍的练。现在,他终于明白了。不疯魔演不好戏,演好戏一定要疯魔。
那段时间,李政成不论做什么,心中总想着史可法。他诗人的儒雅、将帅的英姿;他的铁骨铮铮、他的似水柔情;他过人的胆识,他开阔的胸襟。从生活中,从兄弟剧种,从影视作品里,李政成在一次次的寻找中,李政成触摸到英雄的脉动。

               2003年12月11、12日,华灯闪耀的长安街,李政成主演的这出大型史诗扬剧《史可法》和他的折子戏专场在长安大戏院公演了。这次进京,是李政成争梅的演出。
               从大运河边生长,到黄浦江的滋养,一代代人的努力让扬剧这一苏北民间小戏走向了流派纷呈的辉煌篇章。今天李政成要用他的扎实的武功、醇厚的唱腔把扬剧这一剧种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展示给北京的观众。看着舞台上李政成表演的小生戏《单下山》,“下”得缠绵悱恻;昆曲武生戏《夜奔》,“奔”得豪情万丈;一折由昆曲《桃花扇》改编《沉江》,“沉”得大义凛然。特别是《史可法》里,他塑造的可歌可泣、有血有肉的爱国主义英雄形象,博得台下戏迷阵阵喝彩。
                     李政成圆了梅花梦,扬州人圆了梅花梦。李政成用他的精湛技艺,证明扬剧是有前途的,扬剧艺术后继有人!


(责任编辑:汤玉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