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洲农民自发组建“农家俱乐部”
11年天天搭台唱文明大戏
26位村民、几件简单的乐器、一个小小农家俱乐部,却牢牢拴住了乡亲们的心。11年间,他们天天搭台唱文明大戏,吸引了十几万人次的观众,给乡野吹来清新持久的文明新风。
文明大戏天天开锣
昨天上午,记者在瓜洲镇运西村采访,顺便到一家百货店买纯净水,老板娘仇正英急匆匆找完钱、关上了店门,一路小跑朝村中心俱乐部走去。一路上不断有乡邻打招呼:“正英啊,今天演的哪一出戏呀?”乡邻们像赶集似的,搬着小凳子、搀着小孙子,脚跟脚地往前走:“今天又有好戏看喽!”
这个俱乐部已办了11年,当初就是几个老人聚在一起自拉自唱。每天锣鼓家伙一响,村民们搬着饭碗去看热闹,几年下来,已有26位文艺骨干,他们每天早上小聚会,编剧本、练台词,每周一次大聚会,排演节目,几年下来已经排演了40多个剧本。
起初,他们自己出钱买乐器、做戏服,三间房子也是大伙凑钱租的,没跟政府要一分钱。现在动静大了,村上的几位热心老板慷慨解囊,为他们置办了上万元的乐器和服装。
现在电视里啥节目都有,乡亲们咋还稀罕土得掉渣的农民俱乐部呢?见记者疑惑,俱乐部的“管家”王宝云说,电视里放的是“假”的,我们演的才是真的,戏文里说的不是前院的大妈,就是隔壁的大叔,自己编戏自己唱,图的就是一个乐趣。镇文化站站长告诉记者,现在农村人富了,空闲时间也多了,生活总是闷声不响的,没个乐子可不行。人如果不在正道上找乐子,就会往歪道上想。搭了这么个大舞台,大家想唱就唱,想蹦就蹦,天天开心得像过节,赌钱搓麻在运西就是少。
一出《婆媳情》拍红村民手
俱乐部的26位骨干各有拿手绝活。他们既表演传统扬剧,也有自编自演的《扬州三把刀》,镇里冬训班、开表彰会,他们表演《十唱朱快乐》、《十唱建华村》,商家庆典他们跳起改版的《九九女儿红》,婚礼寿宴上他们一登场热热闹闹。
黄玉遐老汉被竹板一打,出口成章。“瓜洲老街瘦而长,中间全是大洼塘,拖个板车回头望,招呼大叔帮个忙。改革开放大变样,水泥马路真宽敞,街道整洁又漂亮,晚上灯火亮堂堂,活动中心吹拉弹唱,男女老少心花怒放。”一段《赞瓜洲》的“数来宝”,新旧对比,说得人心里暖洋洋的。
俱乐部最拿手的莫过于扬剧表演唱《婆媳情》,它就取材发生在运西的真实故事。故事说的是婆婆中风在医院昏迷,小姑子正愁没钱置办嫁妆,儿媳小琴把娘家陪嫁的金首饰塞给小姑子,又卖血为婆婆交住院费,日夜守候床前端茶熬药,像对待自己母亲一样声声呼唤、如泣如诉,终于唤醒了昏睡三天三夜的婆婆。二胡低音回旋营造悲切的氛围,演员眼里都噙着泪水,演出结束后,观众的眼圈都红了,巴掌也拍红了。
村民陈玉妹说,这出戏她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以前她和婆婆不和睦,她不让婆婆住正屋,婆婆也不给她带小孩,两人从不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婆媳看了这出戏后,很受感动,聊到了半夜,最后哭成一团。从这以后,儿媳主动让出大房间给婆婆住,婆婆待她比女儿还亲,她上夜班婆婆去厂门口接她。她们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将心换心才有家和万事兴。
类似的剧本有十几个,说的都是身边人真实的故事。村干部说,以前哪家闹矛盾,六七成是婆媳之间起疙瘩,村干部上门调解,说了多少道理作用不大。没想到一两出戏却产生了大变化。现在村里民风淳朴,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蔚然成风。令干部犯难的是,年底评选五好家庭,村里不少户都符合条件,定人选的时候要反复开几次会。
百姓“明星”唱出淳朴民风
这几年来,俱乐部的知名度越唱越高,连润扬大桥开通也被邀请和明星同台献艺,四乡八村都赶过来看他们演出。
俱乐部成员不看中钱,就看中个情字。刘海萍家境贫寒,母亲去世后,亲戚前来吊唁,家里冷清清的,他们闻讯后,冒着大雨前往演奏哀乐,为老人送上一程。
这里浓缩着快乐,洋溢着笑声,唱出邻里情,唱出了淳朴民风。有一次慰问演出时,看到残疾孤老汉刘有发没心思看戏,一问才知道他承包的8亩鱼塘租金没着落,几位演出队员一合计,很快凑齐500元塞到他手上。在市区一家大酒店做领班的柏玉凤,看过几场演出,她发现村里人爱看尊老爱幼题材的淮剧《摔碗记》,就找来碟片,将上万字的唱词抄了下来,再花钱请人打印交给剧团排演。如今帮助支持他们的人也越来越多,戏班子越唱越红火。
11年天天搭台唱文明大戏
26位村民、几件简单的乐器、一个小小农家俱乐部,却牢牢拴住了乡亲们的心。11年间,他们天天搭台唱文明大戏,吸引了十几万人次的观众,给乡野吹来清新持久的文明新风。
文明大戏天天开锣
昨天上午,记者在瓜洲镇运西村采访,顺便到一家百货店买纯净水,老板娘仇正英急匆匆找完钱、关上了店门,一路小跑朝村中心俱乐部走去。一路上不断有乡邻打招呼:“正英啊,今天演的哪一出戏呀?”乡邻们像赶集似的,搬着小凳子、搀着小孙子,脚跟脚地往前走:“今天又有好戏看喽!”
这个俱乐部已办了11年,当初就是几个老人聚在一起自拉自唱。每天锣鼓家伙一响,村民们搬着饭碗去看热闹,几年下来,已有26位文艺骨干,他们每天早上小聚会,编剧本、练台词,每周一次大聚会,排演节目,几年下来已经排演了40多个剧本。
起初,他们自己出钱买乐器、做戏服,三间房子也是大伙凑钱租的,没跟政府要一分钱。现在动静大了,村上的几位热心老板慷慨解囊,为他们置办了上万元的乐器和服装。
现在电视里啥节目都有,乡亲们咋还稀罕土得掉渣的农民俱乐部呢?见记者疑惑,俱乐部的“管家”王宝云说,电视里放的是“假”的,我们演的才是真的,戏文里说的不是前院的大妈,就是隔壁的大叔,自己编戏自己唱,图的就是一个乐趣。镇文化站站长告诉记者,现在农村人富了,空闲时间也多了,生活总是闷声不响的,没个乐子可不行。人如果不在正道上找乐子,就会往歪道上想。搭了这么个大舞台,大家想唱就唱,想蹦就蹦,天天开心得像过节,赌钱搓麻在运西就是少。
一出《婆媳情》拍红村民手
俱乐部的26位骨干各有拿手绝活。他们既表演传统扬剧,也有自编自演的《扬州三把刀》,镇里冬训班、开表彰会,他们表演《十唱朱快乐》、《十唱建华村》,商家庆典他们跳起改版的《九九女儿红》,婚礼寿宴上他们一登场热热闹闹。
黄玉遐老汉被竹板一打,出口成章。“瓜洲老街瘦而长,中间全是大洼塘,拖个板车回头望,招呼大叔帮个忙。改革开放大变样,水泥马路真宽敞,街道整洁又漂亮,晚上灯火亮堂堂,活动中心吹拉弹唱,男女老少心花怒放。”一段《赞瓜洲》的“数来宝”,新旧对比,说得人心里暖洋洋的。
俱乐部最拿手的莫过于扬剧表演唱《婆媳情》,它就取材发生在运西的真实故事。故事说的是婆婆中风在医院昏迷,小姑子正愁没钱置办嫁妆,儿媳小琴把娘家陪嫁的金首饰塞给小姑子,又卖血为婆婆交住院费,日夜守候床前端茶熬药,像对待自己母亲一样声声呼唤、如泣如诉,终于唤醒了昏睡三天三夜的婆婆。二胡低音回旋营造悲切的氛围,演员眼里都噙着泪水,演出结束后,观众的眼圈都红了,巴掌也拍红了。
村民陈玉妹说,这出戏她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以前她和婆婆不和睦,她不让婆婆住正屋,婆婆也不给她带小孩,两人从不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婆媳看了这出戏后,很受感动,聊到了半夜,最后哭成一团。从这以后,儿媳主动让出大房间给婆婆住,婆婆待她比女儿还亲,她上夜班婆婆去厂门口接她。她们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将心换心才有家和万事兴。
类似的剧本有十几个,说的都是身边人真实的故事。村干部说,以前哪家闹矛盾,六七成是婆媳之间起疙瘩,村干部上门调解,说了多少道理作用不大。没想到一两出戏却产生了大变化。现在村里民风淳朴,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蔚然成风。令干部犯难的是,年底评选五好家庭,村里不少户都符合条件,定人选的时候要反复开几次会。
百姓“明星”唱出淳朴民风
这几年来,俱乐部的知名度越唱越高,连润扬大桥开通也被邀请和明星同台献艺,四乡八村都赶过来看他们演出。
俱乐部成员不看中钱,就看中个情字。刘海萍家境贫寒,母亲去世后,亲戚前来吊唁,家里冷清清的,他们闻讯后,冒着大雨前往演奏哀乐,为老人送上一程。
这里浓缩着快乐,洋溢着笑声,唱出邻里情,唱出了淳朴民风。有一次慰问演出时,看到残疾孤老汉刘有发没心思看戏,一问才知道他承包的8亩鱼塘租金没着落,几位演出队员一合计,很快凑齐500元塞到他手上。在市区一家大酒店做领班的柏玉凤,看过几场演出,她发现村里人爱看尊老爱幼题材的淮剧《摔碗记》,就找来碟片,将上万字的唱词抄了下来,再花钱请人打印交给剧团排演。如今帮助支持他们的人也越来越多,戏班子越唱越红火。
(责任编辑:汤玉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