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恩师申凤梅在戏曲舞台上塑造了满腹经纶、才华横溢、智深谋多、沉稳大度的一代历史名相诸葛亮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在观众心目中,申凤梅成了“活诸葛”,诸葛亮系列剧也成了省越调剧团的经典剧目和“品牌产品”。
关于诸葛亮晚年六出祁山,试图匡扶汉室江山的悲壮史事,恩师申凤梅生前一直想把它搬上舞台,后因种种原因终未能如愿。在2002年河南省第九届戏剧大赛前夕,省越调剧团领导决定将申老师的夙愿付诸现实,并邀著名剧作家戴英禄编写《尽瘁祁山》一剧。该剧经过半年时间的筹备,终于在去年7月份正式投入排演,并由我担纲诸葛亮这一角色。作为申派传人,我能有机会完成老师的遗愿,感到无比激奋和荣幸。
为了把握角色,我从四个方面加深对人物的认识与理解:一是深入认识与理解诸葛亮为使蜀汉统一天下,决定六出祁山征讨司马懿,他把自己晚年的意愿和一腔情感全部倾注在汉室的“一统天下”上,哪怕再艰难、再残酷、再劳累,他也无所畏惧。二是为了运筹帷幄,万无一失,他事必躬亲,诸事劳神,遇事总是想得细、想得深、想得远,并且总是表现出一种“放心不下”,由智慧上的“多谋”转向了面对现实的“多虑”,这无疑是承受客观现实和心理重望之压的结果。三是晚年的诸葛亮一心一意扶持的阿斗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草包,自己既是出于自愿又是出于无奈地演一场“智囊拜窝囊,雄才保蠢材”的历史悲剧和人生悲剧。诸葛亮的这种“愚忠”从根本上注定了他的事业必然失败,在他的心灵深处投下了一道重要的阴影。四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在与司马懿“势均力敌”争斗中,最后已是粮草不济、人困马乏,加之身染重病,力不从心,但是依然羽扇纶巾,举重若轻,用兵自如,实质上这也只是一种精神的支撑和意愿的表达,到头来也就成了精神的象征。从以上四个方面分析,我认识到晚年的诸葛亮由心怀宏愿,要“一统天下”,一步步走向力保难以支撑的蜀汉江山,并在这种连年战事中,自己也未能逃脱悲凉的命运。这是诸葛亮暮年晚景的悲哀,所以,在该剧中诸葛亮“尽瘁”的背后是悲壮,悲壮的实质是悲哀,这种悲哀既是个人的,又是历史的。
在《尽》剧中,刘氏王朝从刘备到阿斗已从艰苦创业打江山完全走向了贪图享受,衰败是必然的。用历史的眼光看,这一过程绝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封建王朝发展的必然现象,这也是《尽》剧对历史作出的自己的阐释。我由此认识到,如果传统的戏曲不在内容上灌注新的追求,不从内在精神上寻求新的突破与跨越,那么作品必然缺乏深刻的内涵和时代的意味,戏曲走向繁荣则无从谈起。

(摘自 《大河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