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代审美关注当下越剧。”上海越剧院原创大戏《素女与魃》9月16日建组,上海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吴孝明在会上表示,将打造一部让当代观众耳目一新的作品。该剧定于11月2日在第20届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演。上海越剧院院长梁弘钧表示,《素女与魃》从2016年起策划,2017年完成剧本初稿到如今建组,经历了漫长的磨合过程。主创团队来自全国各地,剧情不断推倒重来。演员则集结上海越剧院中坚力量,不少人在舞台历练超过20年。建组会前一天,编剧罗周专门用两个小时向演员们解读剧本。16日上午建组会一结束,大家又坐下来,再次研读角色。
演员研读剧本作为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重大创作资助项目,《素女与魃》又入选今年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资助项目。它以距今大约5000年前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为背景,讲述生命之神“素女”与战争之神“魃”之间的情感纠葛,呈现宏大战争里两名女子的爱与友谊,表达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罗周想以此剧探索中华民族文化的成因,并向先人的想象力致敬。在她看来,神话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不少神话出自秦汉典籍,而今《素女与魃》从浩如烟海的山海经、波澜壮阔的涿鹿之战中选取素女与魃两个女性角色,同时呈现黄帝、风后等一系列其他神话人物,展现上古诸神的全景,“将久远的时空拉近到当下,弘扬真善美,完成人类对自身的生命解读”。神话与越剧的缘分不浅,然而创世神话尤其是全剧无一个人类的诸神神话却极少在舞台上呈现。《素女与魃》虽是“神话”,也是“人话”,讲的是神仙的故事,呈现的却都是人类的情感。越剧擅长演绎缠绵悱恻的情感故事,本剧依然发挥剧种本体特长,淋漓尽致地呈现素女与魃、素女与大鸿等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剧中角色感情也是现代的,处处体现着二元对立——素女与魃,一个柔,一个刚;一个白,一个黑;一个水,一个火。主创团队展示一段上古神话故事,传达代代不变、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借此激发观众共鸣。素女扮演者盛舒扬表示,以往演戏多讲儿女情长,《素女与魃》着墨于姐妹情、家国大爱,给了演员全新发挥空间。
导演韩剑英将《素女与魃》定义为现代戏曲与古典审美的结合,他为全剧创作提供了一个核心思想——韵。他表示,表演之韵最重要在于“衔接”,念白与唱腔的衔接,唱腔与身段的衔接,身段与音乐的衔接等。衔接最重要在于“无缝”。他力图使演员表演流畅至极,所有衔接都要无缝,如呼吸一般自然。其中,念白至关重要,它是前后连接的交合点,韩剑英将对此严格要求,专门训练。《素女与魃》幕后团队陈钧、朱立熹、桑琦、秦文宝、张学伟等均经验丰富。为贴合上古神话题材,《素女与魃》音乐大量采用最自然、最朴实、最生活化的器物来“充当”乐器,如口哨、黄豆、竹筛等。上古神话题材的服装难做,难在既不能太远古,也不能太当代,更不能脱离戏曲本体。而当前舞台戏曲服装以明朝服装制式为主,如何在几者中找到突破分寸?《素女与魃》从越剧剧种本身的“时尚”特性与无限可能性出发,保留越剧的本体元素,如水袖等,同时融入当代观众欣赏的美学元素,如袖袍上将大袖、水袖相融合,既利于身段表演,也不失恢弘大气。图案舍弃具象的花草,过滤烟火气,而选用更为抽象的图案,呈现上古诸神的仙气。做工也与本剧“刚柔并济”审美相融合——用镂空皮雕和绣花交叠的方式,既呈现“武”的硬朗,又不失“文”的秀美。“上海越剧院老一辈宗师的接力棒交到了年轻一代手上,我们感到压力,同时也被激励着向前走。《素女与魃》创排,继往开来,力争为未来越剧发展探索更多、更好的平台。”梁弘钧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