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是婉转缠绵、轻柔妩媚的代称,唱的是江南水乡小桥流水、花明柳媚的自然风光和吴音绵软、人情雍容的风土民情。为了纪念越剧诞生百年和越剧入沪90周年,5月13日到21日,上海越剧院将携《红楼梦》、《梅龙镇》、《蝴蝶梦》、《早春二月》和《家》5台大戏以及一台大型演唱会进京举办“北京演出周”,把越剧百年盛事的纪念活动推向高潮。
上海越剧院院长尤伯鑫说,上海是越剧的发祥地。越剧率先在中国戏曲中完成从农村民间艺术向城市现代剧场艺术转型是在上海;越剧剧种正式定名在上海;对形成自身艺术形态和风格产生重要影响的上世纪40年代越剧改革发生在上海;现在公认的越剧13个流派全在上海创造;《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等经典剧目和6部越剧电影都产生在上海。
而今天,越剧已经成为上海的骄傲。
名剧、名家荟萃
尤伯鑫介绍,上海越剧院荟萃了许多老一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如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等。新时期以来,上海越剧与浙江一起奋力开拓,目前,剧院在女子越剧和男女合演两方面错位发展,拥有了一大批“实力派演员”,20世纪90年代后他们进入了成熟期,创作和演出都异常活跃,不但继承了各个传统流派的特点,还根据现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创排了许多新戏,在海内外的演出都大受欢迎。
此次“北京演出周”将集中展示剧院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创排的代表性佳作,钱惠丽、赵志刚、单仰萍、方亚芬、章瑞虹、王志萍、许杰、张永梅、华怡青、陈颖、章海灵、孙智君、丁小蛙等演员集体亮相。届时,精品与佳作纷呈,名家与新秀辉映,女子越剧与男女合演并举,北京观众将尽情领略“上海文化名片”的魅力。
百年越剧与当代青年同行
越剧在它的蓬勃发展时期始终与当时的青年人脉搏相通,青年人曾经是越剧观众的主体。尤伯鑫介绍,上海越剧院多年来一直在上海高校开展“越剧走进高校,青年走进越剧”活动。著名演员赵志刚记忆犹新的是,2003年,剧院曾在北京大学演出网络题材新编越剧《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当时“非典”已开始肆虐,但广大学子仍带着口罩前来观看。日前,一群清华大学学生也曾自费到剧院考察,回校后写下了一厚本观后感。
为此,演出周策划了“百年越剧与当代青年同行”的活动,在剧场专设大学生观众席,提供五折的学生优惠票。5月17日还将在北大举办越剧知识讲座并配合折子戏演出、研讨会等,越剧电影《红楼梦》也将在一些高校放映,著名演员王文娟还将与北大学生见面。
尤院长说,剧院目前每年都演出220场左右,立足长三角,走向全国,开拓海外。近年来先后策划了东北行、西部行、南方行等,有些地区已经50多年没有越剧去演出,所以很受欢迎;在香港、新加坡等地的演出一票难求。如此大规模进京,还是剧院历史上的第一次。演出周将展现上海越剧的特点和剧院创作、演出、人才的概况,听取戏曲专家和观众的意见,以利于更好地走向越剧的第二个百年。
演出剧目介绍
经典剧目魅力无穷:许多观众是看了徐玉兰、王文娟等出演的越剧《红楼梦》以及同名电影才喜欢上越剧的。根据1958年版改编的新版《红楼梦》1999年首演,至今达六七百场。5月16日,这出名剧将在保利剧院上演,据林妹妹的饰演者、有“最美的林黛玉”之称的著名演员单仰萍介绍,这已是第三次来京。新版对原版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它调整了原剧结构,营造了大悲大喜、大实大虚的舞台意境,使传统剧目焕发出新的光彩,已经成为剧院走遍海内外、叫好又叫座的保留剧目。
才子佳人戏的新突破:古装青春剧《梅龙镇》和古典梦幻浪漫剧《蝴蝶梦》将分别于5月18日和5月20日在民族文化宫剧院演出。这两部作品均首演于2001年,艺术上另辟蹊径,富有创意,舞台形象清新靓丽。“青春越剧”《梅龙镇》体现了江南越剧柔美的特色,轻松的艺术气息和通俗的视角令人耳目一新;《蝴蝶梦》重新演绎了“庄周戏妻”的传统题材,立意巧妙新颖,风格时尚、空灵,吸引了不少都市白领。
名著改编的新成果:改编自柔石小说的《早春二月》将于5月13日、14日在长安大戏院演出。该剧根据戏曲特长和戏剧特点敷衍剧情,深切动人,被专家肯定为“越剧现代戏的成功之作”。
根据巴金小说创作的新编现代越剧《家》将于5月21日在民族文化宫剧院演出。2003年该戏首演时,上海舞台上越剧、沪剧、话剧以及川剧的《家》四戏打擂,越剧表现这类题材本不为人们看好,但比较后有人评价:越剧版在诗情画意中准确地表现了青年人对爱情的追求和对青春的向往,最贴近巴老原著,也很好地体现了男女合演的优势。
演唱会别开生面:5月19日,上海越剧院为纪念越剧百年特别策划制作的演唱会将在民族文化宫剧院上演。演唱会以“唱”叙“史”,从唱腔的衍化和变革反映越剧艺术发展的轨迹,乡土气息的男班艺人、女子越剧花衫鼻祖和众多名旦唱着原汁原味的名段登场,小生、花旦、老生各个行当、流派争奇斗艳,各展风韵。由于集中了全院名家与新秀,具有极强的观赏性。
(摘自 《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