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越剧的二度创作观念、舞台处理手法变得更为多样化,一些导演在尊重过去创造的艺术成果、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前提下,又进行了新的探索。在国内外戏剧趋向写意戏剧这一潮流的影响下,力图突破越剧惯用的四堵墙的演出样式,淡化写实因素,强化写意成分,做到更高层次上的写意与写实的相结合。通过整体舞台处理,揭示、传达人物的主观世界,用强烈的感情撞击观众的心灵,让舞台装置、灯光更多地发挥艺术语汇的作用,使演出更为鲜明地体现出导演的艺术风格。

  新探索的一个特征,是力求舞台表演得更为自由,给观众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在景的运用上,排除或弱化有具体含义的指代性、再现性因素,与灯光配合,强调表现性作用。1982年,《汉文皇后》的舞美设计(苏石风、顾大良设计布景,金长烈设计灯光,胡越导演),接受了莱因哈特对中国戏曲用景的建议:"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是不用景,只要有灯光威力就行;否则要用景也只用中性的。"采用了三块屏幕式的中性景片,以及各种色光的投射来营造以写意传神为主旨的戏剧表演气氛,其布景设计在布拉格国际美术设计展览上,荣获"中国民族设计奖"。灯光的运用被专家盛赞为"越剧史上第一次辉"。

越剧

  新探索的另一特征,是调动各种艺术元素营造诗化的意境,追求时空的自由流动感。比如1989年的《血染深宫》,不要求用实景去再现江边、宫廷、狱中、花园等具体的环境、地点,而是强调表现人与人的关系所形成的社会历史环境、氛围、以及人的心理需要,舞美设计以枫叶构成景的主题并贯串全剧。该剧在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时,评论界称导演"胡越的舞台构思处理,是有创造、有才华的,难就难在有意境,好也好在有意境。"

  新探索的第三个特征,是在演出样式方面,努力从深层次上开掘传统戏曲的美学精神,避免写实处理,充分运用写意的手法。如1991年排演的《魂断铜雀台》一剧,导演胡越在"惜别"的处理中,大胆采用传统戏曲"上马"和"骑马"的身段,通过曹植与甄洛一段优美的双人舞,表现二人同策一"马"的情景和一见钟情的喜悦"两地相思"则采用了异地同台的写意处理,打破空间界限,配合灯光、音乐,在传统手法中赋予现代审美情趣。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