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甬剧青春版《半把剪刀》、越剧青春版《红楼梦》、京剧青春版《杨门女将》……近一年来,最高平均年龄不超过25岁,最小平均年龄才十六七岁的青春阵容,将戏曲推到了“低龄化”的边缘。
面对“流行”已逐渐成为人们审美定势和思维习惯的现今社会,许多戏曲院团都开始以“青春”为号召,推出所谓戏曲“时尚盛宴”。

现象 戏曲冒出众多“青春版”

近日,传统川剧《乔老爷奇遇》也有了“青春版”,柳树、阳光、湖泊、精美的娇舞……原来在川剧舞台上看不到的布景,在新版《乔老爷奇遇》中一一展现。为吸引年轻观众,重庆市川剧院将传统的《乔老爷奇遇》创新改造,对音乐重新谱曲、配器,唱腔重新组合,并全面改造舞美背景,使得整个舞台极具视觉冲击力。
随手在网上键入“戏曲”两字,出现频率最高的形容词就是“青春版”——青春版昆剧、青春版越剧、青春版京剧,很多戏曲都被镀上了特定的“青春光彩”。所谓“青春版”戏曲,顾名思义,就是在传统戏曲中加入年轻人乐于接受的形式或者内容,由美貌年少的青年演员来演。

本质 如今“青春版”变了味儿

“要说真正的‘青春版’戏曲,应该是20多年前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五女拜寿》。”一位越剧迷深情地回顾道:“那是场打响小百花‘五朵金花’名气的《五女拜寿》,当时的何赛飞、茅威涛等都是刚出道的年轻演员,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天赋,但还没有名气,那场《五女拜寿》吸引了当年众多观众,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青春版’。”这位戏迷看重的实质上还是“演技”。
在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红遍全国之前,其实在天津就已经先有了河北梆子的“小百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走红之后,在浙江各地几乎都成立了小百花越剧团,冒出了一大批优秀青年演员。与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走红的前后,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也有着“五朵金花”破蕾怒放。不过那时并没有打出“青春版”的旗号。“青春版”的旗号最早还是由上海越剧院为第三代《红楼梦》的推出、上海昆剧团为青年演员参加连台本《牡丹亭》的投标一本演出,包装出来的。
尽管,青春版戏曲在20年前就已经出炉,但是“青春版”这个旗号真正四处飞扬,还是近年的事。特别是今年,各类打着青春版旗号的戏曲演出纷纷出台。不过仔细分析起来,如今的“青春版”和当年的“小百花”、和最早打出的“青春版”,本质上多少有了些变化。早期的“小百花”、“青春版”是为推新人而采取的一种措施,如今的“青春版”则主要是为了以迎合年轻人的口味,以吸引年轻人走进剧场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手段。

体验 今日“青春版”多似选美

看了很多场青春版戏曲剧目,感受大体是一样的。在一段轻歌曼舞中,俊男美女们步履轻盈地跃进观众的视线,浪漫的故事由此拉开,豪华的布景、艳丽的衣着、娇柔的姿色,给观众带来了不错的视觉享受。“好像在欣赏一场选美。”这是记者在采访时,不少观众的答复。而记者感觉十几岁演员的表演,总体来说基础不错,扮相秀美,但遗憾的是火候尚缺,舞台驾驭能力明显不足,对他们的表演缺少非看不可的冲动。
但是不可否认,那些青春版戏曲的剧照,无不令看者发出惊叹:“好美呀!”据了解,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在苏州大学首演的时候,苏州大学早在几个月前就对演出会场进行了大规模整修,使舞台、灯光、音响符合剧目要求,光男女主角的服装就有200套,一切只为了投合年轻人的审美需求。被重新包装打造的京剧《图兰朵公主》,在表演形式上推陈出新,加入了芭蕾舞、歌剧、流行歌曲等艺术形式,唯美的服装制作、现代的舞台设计,想抓住的就是年轻人喜欢的浪漫唯美的感觉。

观众 别拿“青春”忽悠我们

“这样的戏曲,还是戏曲吗?”在网上很多戏迷对着“青春版”几个字表示不理解。他们表示,看了三四十年的戏,就是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戏曲。一位有着20多年戏龄的老戏迷摇着头向记者表示,自己不会去看这样的戏曲,戏曲的时尚变脸让他觉得很迷茫。和这位老戏迷一样,网上大多数戏迷发帖表示,传统戏曲从总体上来说是写意的,是经过几百年的积淀、传承,形成了许多固定的程式。脱离了这些程式,就不能称其为戏曲。
一个名叫夜雨的网友发帖说:“如果仅是靠面孔吸引人,那在这满眼美艳艺人的今天,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我们要看古装美女帅哥,影视剧里多的是,想找个丑点的都不容易。而且,明媚鲜艳能几时?留不住的是青春,能永恒的却是艺术家们精湛的唱念做表,这才是真正让一门艺术长新的关键。这左一个青春右一个低龄的,可别把观众给忽悠了啊!”

质疑1 盲目追求低龄化

虽然戏曲以“青春”为招牌在商业意义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在学术界和观众中却引起了一定的异议。一直热衷于戏曲改革的浙江省京剧团团长翁国生对青春版戏曲抱有很大的希望。他认为,只有把年轻人拉进剧场,戏曲才有生命力。“‘青春版’是一个很好的概念,表演层和观众面的青春,才能让人感觉到戏曲的朝气。台下多是黑发的、满座的观众,演员演起来也会有激情得多,这是观众与演员之间的良性共鸣。”
但是,也有专家表示:“戏曲的改革必须慎而又慎,不能这么随意。”很多研究戏曲的专家都对“青春版”戏曲那种单纯通过视觉刺激,甚至是听觉上的迎合,以求符合年轻人口味,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太青春”的演员,尚处于学习阶段,自身阅历和个人经验都很是有限,让他们成为戏曲的招牌,未免太过勉强。对年轻演员自身来说,更多的是需要锻炼和学习,而不是猛然被推到历史舞台的最前沿。盲目追求演员的低龄化,必然会影响艺术质量,会失去戏曲本身的艺术,不利于戏曲艺术的传播。

质疑2 唱腔流行化成“怪胎”

还有的专家指出,戏曲艺术的根本在于声腔和表演,年轻演员在这些方面明显是有着很大差距的,单纯靠这些演员的“青春”去笼络年轻观众,给年轻观众的并不是精湛的戏曲艺术,也并没有达到让年轻观众认识、了解、喜爱戏曲艺术的目的。而长此以往,戏曲艺术的声腔、表演难免会越丢越多,了解、喜欢真正的戏曲艺术的观众会越来越少。
一位对戏曲颇有研究的资深记者更是指出,不少“青春版”戏曲剧目为拉观众删减唱段,砍掉[慢板],甚至塞进了流行音调、流行唱法当改革成就,使戏曲唱腔艺术变成了短歌小调,毁了年轻演员,也阉割了戏曲演唱艺术。他举例说:“谁听说过西方歌剧把咏叹调都砍掉?谁在西方的歌剧院里听过杂糅着流行曲调的《费加罗的婚礼》、《茶花女》、《浮士德》?我们一边在喊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一边又在破坏民族文化遗产。戏曲唱腔流行化了,戏曲表演舞蹈化了,戏曲的艺术特征不要了、消失了,那还是戏曲吗?费那么大劲拉观众进剧场看得不过是不伦不类的‘怪胎’,还有必要费那个劲吗?”他还认为,把青春与流行画等号,本身就是一种误区,“既然青少年只愿意接受流行艺术是必然,你非让他们去接受传统艺术,不是逆历史潮流的蠢事吗?问题是‘青少年只愿意接受流行艺术’的观点不但是错误的,而且是危险的。出现目前这种局面,完全是历史原因和引导缺失的原因。”

观点 “青春版”别走歪了路

面对目前戏曲大放“青春光彩”而引发的种种争议,不少青春版戏曲制作人辩称,这是戏曲发展的必然历程,“动用这些年轻人登台演出,‘青春’二字是表面上吸引人的亮点,达到了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剧场,认识了解戏曲,享受戏曲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我们真的想通过排演行为,给戏曲注入新的传承力量。”
可这些解释并没有平息“演员太年轻,怎么能胜任角色?盲目追求演员的低龄化,是否成了一种炒作趋势,而忽略了艺术质量?”这些疑问。青春版昆曲《1699·桃花扇》的导演田沁鑫对于这些质疑的回答,应当是众多“青春版”制作人引为借鉴的:“我们给这些孩子上台的机会,老艺术家心甘情愿地为他们做铺路石,手把手地教戏,既保持了古老艺术的活力,又使那些精湛的技艺得以传承并继续活在青春的舞台上。10年以后,这方舞台将是属于这些年轻人的,从现在开始,他们就能够登上舞台锻炼,挑大梁,那么,昆曲的明天是值得期待的。”在田沁鑫那里,“靓丽”不是惟一的、最主要的手段,最主要的还是“老艺术家手把手地教”,在舞台上展现的还是这些靓丽的年轻人表演的戏曲艺术的精华。
如此说来,“青春版”本身并不存在什么问题,当年的浙江越剧“小百花”、安徽黄梅“五朵金花”,甚至天津青年京剧团的一批人才、北京京剧院当年的三驾马车,直至按田沁鑫的方式推出的青春版昆曲《1699·桃花扇》都不存在问题。问题在于别让“青春版”走歪了路,成了靠“美色”打天下。(记者 唐雪薇)

(摘自 《北京娱乐信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