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小剧场戏曲节昨晚拉开帷幕,南京越剧团的小剧场实验越剧《僧繇》作为首场演出在长江剧场红匣子剧场亮相。演出结束,不少观众给予了好评,也有几位观众嘴里说着“没有才子佳人戏好看”,提前离场。戏曲创新,并没有那么容易,如何让戏迷看到越剧的更多可能,还有一段路要走。
相比细致描绘张僧繇画龙点睛、功成名就的全过程,编剧俞思含选择了另一个角度,跨到20年后描绘晚年张僧繇求画不得、走火入魔的境地。张僧繇的心魔子虚为其抢来外邦第九重天古佛卷参看,怎料竟是空白。张僧繇怨愤之下将当年点睛之笔掷于地上,名为乌有的人影现身,乌有回忆其画龙点睛时的风采、亡妻之魂魄与之重温年少岁月,帮助张僧繇寻回了赤子之心。
《僧繇》的导演李闯2016年刚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编剧俞思含还在中国戏曲学院攻读研究生,台上的4位演员也都是85后和90后。年轻的班底给这部戏注入了青春活力,从一开始这部戏的受众就被设定以年轻人为主。去年11月,这部戏在南京林业大学首演,让俞思含没想到的是,在场的八成大学生对这部戏评价很高,感觉打破了他们以往在电视频道里看到的戏曲演出的刻板印象。
早在70多年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就排演了《祥林嫂》,摆脱了才子佳人的故事套路。然而至今越剧的主要受众,仍是以喜好郎情妾意的桥段为主。李闯表示,观众对越剧固有的印象就是讲才子佳人,做这个系列就是想告诉大家,越剧演员的戏路其实可以很宽。《僧繇》是年轻的主创第一部原创越剧作品,小剧场戏曲节的宝贵之处也在于此,它给了青年人才尝试的机会,让他们可以摸索着成长。李闯说:“我们都是第一次做,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我相信接纳实验戏剧的观众将会越来越多的。”(记者 赵玥)
记者手记
舞台
近百年历史的长江剧场今年重新开台。红匣子剧场演传统戏,黑匣子剧场演先锋戏,独特的设计定位,让小剧场戏曲节终于有了符合自己气质的专属剧场。小戏节也正逐年扩大其影响力,全国各个地方戏种争相前来参演,年轻的戏曲人在这里找到可以“自由呼吸”的一方舞台。
《僧繇》中张僧繇的扮演者裘赛琳戏校毕业3年,这是她毕业后第一次挑大梁。著名梨园戏演员曾静萍今年带来了新编梨园戏《陈仲子》,借小戏节完成了她从演员到导演的身份转变。小众的瓯剧今年也带来了首部小剧场戏曲《伤抉》。
20年前,上戏举办首届国际小剧场戏剧节,时任上戏院长的荣广润回忆,当时就应该把戏曲也纳入戏剧节中。这4年他一直参与小戏节的剧目选择和评审工作,感受到上海对创新探索的强烈追求,也看到很多年轻人在小戏节上不断成长,而他们正是戏曲生生不息的重要力量。(赵玥)
(摘自 《新民晚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