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3月17日讯(闽南网记者王惠敏)她曾是一位小有名气的越剧演员,在泉州,喜欢越剧的人没有不知晓的。沉寂30多年后,她重回舞台,并任教授业。一转眼,10多年又过去,她最终选择告别演出,留在三尺讲台。

这位75岁的老人叫徐梅钦,是浙江人,家在漳州,现在在泉州市丰泽区老年大学教授越剧课。

“因为越剧是我的本行,等于我是重操旧业,更主要的是,一练就把自己的年龄忘掉了。”她说,她喜欢现在的生活,动脑思考如何演绎角色,对身心健康很有好处。在表演中,要体会角色,使自己忘记年龄。

剧照

一心为艺术早成名

徐梅钦的父母亲都在越剧团里工作,吃大锅饭长大的她对越剧耳濡目染。

“在这个环境当中,完全自学的,因为非常喜欢,看到好的,就偷学。”小时候的徐梅钦聪颖好学,见贤思齐。1941年出生的她,在1950年8月就加入工会。就这一年,她还获得南京市的戏剧竞赛优秀演员奖。领奖时的大会堂特别宽敞,主持人还得抱起幼小的她,别人才看得见。对于这样的场景,她记忆犹新。

1955年,她到泉州越剧团工作。那时的她不但爱越剧,对所有剧种都很感兴趣,并学习各剧种的优点,融入到艺术创作当中。“反正我的特点就是谁好,就跟谁学。”她告诉闽南网记者。

年轻时的她一心搞艺术,每年都被评为泉州越剧团的先进工作者,是当地颇有名气的演员。1961年,属文艺13级的她每月有工资63.5元。不过,在“文革”期间,她也因此惨遭批斗。1966年开始,她就几乎不演戏了。1969年,泉州越剧团也被解散。

“我对艺术已经彻底放弃。”徐梅钦不太愿意回想起当时的种种遭遇。她说,因为自己在“文革”当中被批斗得很惨,最终放弃了艺术。她甚至想,如果最初选择参军入伍,而不是走戏剧道路,人生之路可能就不一样了。

“文革”时期,泉州的七个专业剧团解散,文艺界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徐梅钦被选入其中。因要演本地戏,不会讲闽南语的她要求转行。当时她丈夫在漳州市京剧团,1971年转行到漳州后,她从事了与越剧毫不相干的工作,先后在毛泽东思想进漳纪念馆、新华书店等单位上班,1992年,从漳州新华书店退休。

 [1] [2] [3] 下一页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