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百嘉乐越剧团 雏凤声清展翅飞
——记张家港百嘉乐越剧团

在美丽富饶、人杰地灵的张家港市杨舍镇老宅社区,闪耀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张家港百嘉乐越剧团”,剧团成立三年多来,为周边农村送戏下乡演出100余场,通过40多名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剧团日趋成熟,并逐步走向了专业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现已成为杨舍镇“戏曲之乡”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在弘扬和谐社区文化、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把欢乐带给了更多的农村百姓,丰富了农村百姓的业余生活。

骄人的艺术成果

剧团成立三年来,精心排演了二十余个优秀剧目,其中包括传统大戏《碧玉簪》、《追鱼》,折子戏《红楼梦》--读西厢,《梁祝》--十八相送、楼台会,《珍珠塔》---前见姑,《盘妻索妻》-—盘妻、露真,《打金枝》---闯宫,经典片段《红楼梦》——金玉良缘、葬花,《何文秀》--桑园访妻,《沙漠王子》---算命,《孔雀东南飞》---惜别离,《山河恋》---送信,《五女拜寿》--奉汤,《白蛇传》---西湖山水还依旧、《陆游与唐婉》——浪迹天涯,《九斤姑娘》---十只桶,《西厢记》---拷红,《二堂放子》--彦昌自别圣母后,《追鱼》---观灯等传统剧目,通过剧团全体业余演员的勤学苦练,编导及作曲人员的精心创作和反复打磨,把一联串的传统好戏搬上舞台献给了广大港城居民,为繁荣我市文化艺术市场、丰富市民文化生活作出了积极贡献。剧团曾先后多次赴各乡镇敬老院进行爱心慰问演出,三年来共参与了市宣传部、文广局、杨舍镇等举办的各类大型广场文艺活动50余次,组织巡回演出60余场。在越剧团40多位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她们排演的节目得到了广大社会观众的一致认可,剧团先后被各类新闻媒体报道50余次,“张家港百嘉乐越剧团”的艺术品牌深入人心。2008年底,剧团获得了“苏州市优秀业余文艺团队”的荣誉称号。

2008年4月26日她们把大型传统越剧《碧玉簪》搬上张家港大戏院舞台,演员们精湛的演技、优美的唱腔、俊美的扮相吸引了在场的1000多名观众,在演出的两个多小时内,观众们随着剧情的起伏变化,看得如痴如醉,纷纷沉浸在起伏的剧情变化之中,观众席上不时地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还有许多观众第二天又来询问是否还有该团的演出剧目。

2009年10月7日,剧团的第一部大型神话剧《追鱼》在兆丰影剧院上演,当演出进行到追鱼和拔鳞一场时,因场面宏大,阵容强大,加上演员扎实的基本功,令场内的1000多名观不时地发出惊讶的赞叹声,他们简直难以相信这样一出好戏竟然出自一个业余团队,当舞台上的演员们正演得大汗淋漓时,台下如雷的掌声给了她们最大的鼓励。

2009年11月至12月,剧团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响应杨舍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需求,成功推出“戏曲大舞台•欢乐乡村行”主题活动。演员们利用业余时间为广大农村百姓送戏下乡演出十余场,他们把脍炙人口的传统越剧《碧玉簪》《追鱼》两场大戏搬上舞台,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天气寒冷,她们始终坚持在乡下的露天舞台上倾情演绎,尽管天气寒冷,但是他们心中却洋溢着缕缕温暖,因为他们的戏得到了观众的充分肯定,许多观众看了演出以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有的在演出结束后还来到后台搀着演员的手说:“象这样的好戏现在在我们农村已经很难得看到了,谢谢你们能到农村来给我们送戏。”活动期间,他们在宣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谐文化进乡村”的同时,真正地让老百姓享受到了“政府搭台,百姓看戏”的实惠。

先进的管理模式

为了提升剧团艺术节目质量,剧团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制定了业余剧团专业管理的定位模式,确立了“三化”原则,即“科学化”选戏、“规范化”学戏、“专业化”排戏。一方面把好演员入口关,通过网络、报纸等刊登信息,利用内部人员介绍等渠道引进外界优秀表演人才,面向全社会择优选拔演员,同时,引入内部竞争机制,采用优胜劣汰的方法不断更新剧团的演艺人才库。另一方面把好演员培训关。通过“请进来”的方式,聘请优秀专业剧团的导演和形体指导老师为剧团演职人员进行集中授课、系统培训,让业余演员们每星期抽出两天时间来集中学习台步、指法、水袖、腿功、扇子功等戏曲身段基本功以及相关乐理知识等,同时,采取一帮一、一带一的训练模式,帮助业务技能较差的团员得到更快进步。促使业余演员不断提升艺术功底和表演素质。通过“走出去”的方式,经常外出学习观摩,组织观看其他优秀剧团的演出,从中吸收其他专业剧团在管理、表演、包装、设计等方面的养份和精华,不断填补自身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以逐步提升剧团自身的艺术水准。

艰辛的幕后排练

“梅花香自苦寒来”,几年来,剧团每年自春节过后便组织全员正式开始排练,直至年底结束,平均每周集中排练三至四次,每次排练持续四小时左右,有时候因演出任务紧急,业余演员白天又没时间参加排练,因此很多时候都是利用晚上时间进行排练,排戏至深夜才回家已成为了演员们的家常便饭。每次演出活动从一开始的策划、筹备、初排、合乐到彩排,剧团的导演和乐队及其他工作人员都要付出大量的心血来做好各项幕后工作,自从聘请原张家港市锡剧团副团长魏玲担任剧团总导演后,她还兼任了剧团的长期艺术顾问、舞台总监、形体及化妆指导老师,参与研究剧团的艺术创作、舞美、服装设计等,她对工作认真负责,每一次演出前都要反复揣磨剧本,力求达到演出节目形式和内容、政治性同娱乐性的完美统一,确保演出的最后成功。为剧团作曲、配乐伴奏的乐队是原兆丰文化站的一支民乐队,乐队现有10名琴师,配有二胡、乐胡、扬琴、琵琶、古筝、大提琴、小提琴、笛子、电子琴、笙、箫、管、鼓、板等音乐器材。为了配合剧团练乐,乐队的琴师们无数次从很远的乐余镇赶来市区的戏曲馆排练,乐队总指挥邬士祥经常要忙到深更半夜才能休息。

勤奋的业余演员

越剧团成立之初,是一支没有任何基础的业余爱好者队伍,而如今这支团队能够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这其中有一个人起到了比较关键的作用,她,名叫赵莉雅,是该剧团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剧团的主要小生演员,当年,她凭着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无限热爱与几个同样热爱越剧的小姐妹一起组建了这个业余剧团,为了能把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在百嘉乐一代中继续传承并发扬,她曾深入江、浙、沪三地拜访名师学艺,并向兄弟剧团取经,为了确保演出场次无误,她克服了工学矛盾,利用双休和晚上的业余时间勤学苦练,从一招一式的模仿,到仔细揣摩人物性格,再到戏剧冲突的把握和升华,从幕后的采购戏具、安排剧务到舞台上的跌打翻滚,渐渐地她从一个戏曲行业的门外汉蜕变成了一个业内人士,几年来,她成功塑造了《碧玉簪》中的王玉林,《追鱼》中的张珍,《梁祝》中的梁山伯,《盘妻索妻》中的梁玉书,《桑园访妻》中的何文秀,《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打金枝》中的驸马,《陆游与唐婉》中的陆游一角,因扮相俊美、台风儒雅、唱腔甜润深得广大观众的喜爱与好评。

同样也为剧团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另一位主要演员,名叫李珍,是该剧团的主要花旦,出生在越剧之乡---嵊州的她,从小就酷爱越剧艺术,毕业于嵊州越剧学校后考入福建宁化越剧团并成为该团的主要花旦。婚后随爱人到张家港工作之后,她并没有放弃传承越剧的追求,与姐妹们一起组建了张家港百嘉乐越剧团,为了重新拾起已荒废多年的戏曲基本功,尤其是为了塑造好《追鱼》中的鲤鱼精一角,她经常早起晚睡,勤学苦练戏曲把子功、毯子功,翻滚、小翻、旋子、排腰、乌龙跤子等基本功。为了提升剧团的演出质量,平时每星期三、星期五下午和双休日下午她都要组织演员们来到排练场,同剧团的艺术指导老师一起手把手教授戏曲基本功。凭着她扎实的越剧专业基本功和勤奋好学的工作精神,很快便脱颖而出,她在大戏越剧《碧玉簪》和《追鱼》中扮演的李秀英和鲤鱼精一角因扮相秀美、唱腔圆润、功底扎实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此外,她塑造的《梁祝》中的祝英台,《盘妻索妻》中的谢云霞,《九斤姑娘》中的九斤,《打金枝》中的公主,《山河恋》中的季娣一角也深得人心。

钱秀娣是剧团的主要老旦演员,也是老宅社区的一位文艺老将,年轻时她就是村上远近闻名的金牌戏曲票友,凭着对越剧艺术的特殊感情,尽管现已年过花甲,但热情不减当年。每次排练,她总是早早地到场,回家后对照剧本细细地揣摩角色。每次演出结束后,兼管剧团后勤事务的她总是要忙到最后一个回家,晚上最后一个上床休息。她在《碧玉簪》中扮演的李夫人,《追鱼》中扮演的金夫人、观音,《西厢记》中扮演的崔夫人一角,因吐词清晰、行腔圆润、嗓音淳厚深得广大戏迷朋友的喜爱。

辛惠芳是一位年轻的私营企业老板,自进入张家港百嘉乐越剧团后,由于她平时只是爱好越剧却没有表演基础,为了配合完成好剧团的演出任务,塑造好剧团安排的角色,平时她不管工厂业务有多忙,总是要挤出时间来参加每周三至四次的集中排练,为了赶上剧团的排练进度,她常常利用晚上时间在家对着镜子练习。有时,她连做梦都在琢磨戏中的角色,很多时候遇到下乡演出她都是急忙抛开手头的工作直接赶去演出场地。一年来,她在表演舞台上成功地塑造了多个角色,《碧玉簪》中的春香、《追鱼》中的金牡丹,《西厢记》中的红娘一角,因唱念清甜,身段灵活,扮相俏丽,也深得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象这样的演员还有王锦文、张遥、花菊芬等举不胜数,这些演员们都是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越剧票友,她们勤奋好学,无私奉献,为了能使越剧艺术在张家港地区得到传承和发扬,不惜洒下辛勤汗水,掏出资金自购服装道具,自发组织业余剧团为村民百姓倾情演出,她们别无它求,就只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希望剧团的明天更加辉煌,希望剧团这只雏凤能够早日展翅翱翔,让她们能有更多的机会带给广大喜欢戏曲艺术的百姓们更多的欢乐。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