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天台农民杨立贝告状事件,影响了一个时代,由戏曲到电影到美术等各种艺术。他是一个不可磨灭的乡村记忆,但是天台农民告状王身份的杨立贝,却很少为当地人所知,记载生平的文字几乎没有找到,在网上我仅仅搜到一句话,“由天台山硬气铸成的山民乡亲,敢于据理直言,全国有名的进京告状的杨立贝就是天台人,背血榜告状,直至胜利,堪称‘告状状元’”,但对其始末也不甚了了。

看到《回忆对比征文选》和越剧剧本《杨立贝》的旧书,我才知道其前因后果,并发出许多感慨。
卢惠来谈演《杨立贝》

我第一次听到《杨立贝》的故事,是在2000年前后。当时我与胡来宾一起走访著名的台州乱弹名演员卢惠来,在黄岩青年东路38号的一个小弄堂里的四层老楼,二三十个平方的筒子间里,年已古稀的卢惠来讲述他在上世纪60年代初演出《杨立贝》的情形,他连唱带演《诉榜》一折,本来疾病缠身的身子,一下子来了精神,中气十足,举止之间极有感染力。

卢惠来是温岭大溪人,年轻时靠唱戏出了名,1962年秋天,温州京剧团、台州乱弹剧团分别在新中国剧院和东南剧院同演现代戏《杨立贝》,由卢惠来主演的《杨立贝》场场爆满,轰动温州。经过周信芳高足刘隐笙的引荐,著名的京剧老生宋宝罗先生也前来观看,对他所演的杨立贝角色甚为欣赏,两人同吃夜宵,相谈甚欢。
举家逃荒到天目山区

前几天,我在北京旧书摊里,淘到一本薄薄的《回忆对比征文选》,收录了杨立贝之子杨明因的口述文字《我的父亲杨立贝》,这本书是解放日报编辑部在1962年5月份编辑的,是为庆祝上海解放十四周年配合形势教育举办的征文集。杨明因的口述是由王天一记录的。王天一是越剧《杨立贝》的编剧。

其时,杨明因为浙江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总务科职员。在文中得知,杨立贝是天台南乡上塘人,上塘村为南山雷峰乡所辖的地带。天台县是人多地少的山区,1941年这里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水灾,杨立贝携全家人逃荒到浙西天目山区于潜县的藻溪镇。于潜县即现在的临安。靠天台同乡的帮忙,杨立贝在山里搭了一个棚,租种了六亩田。后来,杨立贝大女儿出嫁,得了80块银洋,再加上卖猪的钱,将草棚改成三间茅屋,买了四亩半的半山田,筑了一个水塘,将山田改造成水田。
遭吴姓劣绅欺凌

杨立贝有了田产,就到县里做土地呈报,但卡在村长吴文执的手里。吴文执要杨立贝交出200块银洋,否则要当黑田没收。杨立贝不得已凑了32块银洋送过去,但村长还嫌少,非但不让呈报,还要没收其田。杨立贝气不过,到县里告状。他找到一个官府文书,没想到这文书是吴文执的结拜兄弟,他欺杨立贝不识字,故意将状纸写成悔过书。杨立贝一上堂,遭到一阵训斥赶了出来。

杨立贝发现被耍了,就辗转杭州省里呈告。不久他收到省法院的通知,杨立贝徒步到省城,在法庭上据理力争,法院例行公事,将吴文执关押起来,但隔日,杨立贝发现吴被放了出来。原来吴文执花了200块银洋,买通法官,释放了。于是吴就找杨立贝报复。他与七八个伪警察一起赶到杨家,把杨打伤后,看见杨家的猪,要捆走,杨妻子气急之下用大粪泼过去,又遭到一顿毒打,他们将杨立贝送到监狱。杨妻得到村人的帮助,去杭州法院诉冤。不久,杨家的茅屋被吴文执烧了。杨立贝的一个女儿和儿子受到惊吓,得了病,无钱医治,死了。
背榜诉冤在南京

杨妻在杭州法院每天诉冤,闹了几个月。法院没法,只好通知于潜县,将杨立贝提到省里重审,没想到吴文执与县府私下通好,让警察在路上故意折磨杨立贝,同时贿赂了省里的法官,但杨立贝只是告状,构不成罪,只能放了回来。杨立贝看到家被烧掉了,决意去南京告状,他把自己的二女儿卖掉,得来的钱先留一部分给妻子当生活费,剩下的带在身上,到了南京,他请测字先生写状纸,上法院呈告,但总进不了门。不久,杨立贝的钱用完了,他便请测字先生写个黄榜,整天到夫子庙法院院长家门前喊冤。

有一天,法院院长乘汽车外出,被杨立贝拦住了,看到周围的人越聚越多,法院院长无奈地说,你先回杭州,我们有批示到那里去。杨立贝背着黄榜回到杭州。但此时杨妻沦为乞丐,死在路上。南京法院的批示到杭州后,杭州法官气急败坏,将杨立贝传去大骂一顿,说,你别以为告到南京,状纸还是转到我这里。我不判就不判,你有什么办法?
终生冤仇得以报

天下乌鸦一般黑,杨立贝很伤心。为了维持生计,他只得在杭州做苦力,背木料,扛石头,第三个女儿被他送给姓葛的一户人家做小媳妇,她受尽虐待死在牛棚里。杨立贝家破人亡,与儿子杨明因相依为命。杨明因为地主家放牛,得病了被地主丢在野地里。有个长工救了他,病好后,杨明因自己出门谋生,先在寺庙里落脚,但寺庙里不许他与父亲来往。

孤身只影的杨立贝,身上随带告状黄榜,他想,黄榜最后还是要破掉的,就在山里背来一块石头,请人写上自己的名字,和四亩半田的界至,请石匠刻好,竖立在自家草棚废墟的门口。

为避开吴文执的再次伤害,杨立贝四处流浪,住宿于凉亭古庙,无以为家。就这样一直流浪了14年。1949年解放后他回到于潜藻溪镇。他向进驻村里的土改工作队呈报了自己的冤案。吴文执被提起公审,后被镇压,杨立贝分到了田地。他把陪伴自己多年的黄榜和请人写成的红对联交给了政府。

杨明因后来参加了干部学校的学习,在医院找到了工作,被卖掉的女儿也与全家团聚了。此时,杨立贝已经七十二岁,不久就在儿子工作的医院里去世了。
走上舞台与银幕

杨立贝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一个舞台戏剧人物,他的故事成为舞台银幕上独特的题材。

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我花了五元钱买来了王天一创编的越剧台本《杨立贝》。此剧1959年由昌化县越剧团搬上了舞台,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剧中,吴文执成了吴展成。杨立贝带女儿素英,身背黄榜告状到南京,素英被吴汽车压死。杨立贝沦为乞丐,住在破庙内,苦恼悲愤中,将神像给砸碎了。杨明因成了剧中的杨志刚,当上解放军的连长,最后,吴展成被镇压,杨家父子大团圆。

这部戏前后演出了300多场,大改9次,观众对《诉榜》《打庙》两场极为赞赏,但对原剧中杨立贝与儿子一起革命的结局不满意,要求增添吴展成被枪毙的《审霸》一场,昌化越剧团的著名演员陈少芳,主演杨立贝大获成功,先在地区现代戏会演中获表演一等奖,然后又演到杭州,周扬、夏衍等人观摩演出,给予高度评价。1962年10月,她的《诉榜》《打庙》两折,由上海中国唱片厂录制唱片,全国发行。1963年,该剧经胡小孩等人重新创编,定名为《血榜记》,由浙江越剧二团演出。

1963年京剧大师周信芳组织人员,将此剧改为京剧,自己出演杨立贝一角,其中《诉榜》一折,他背着黄榜,背对观众,通过细微的颤抖的动作,传递悲愤的情感,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打庙》一折戏中,则用传统的舞蹈步法,如麒派的倒步、蹉步,用得恰到好处,其悲愤之状,无以言说,富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1964年彩排时,赢得满堂喝彩,后来由于历史的原因被刷了下来。周信芳因此被剥夺了演戏的权利。杨立贝没演成,留下他一生的遗憾。

杨立贝的告状故事,不仅有越剧、京剧,也有评剧、秦腔、柳琴戏,锡剧、扬剧,婺剧等诸多的地方戏,网上还能找到有关的唱段。此外,杨立贝告状还被改编成连环画。

1964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胡小孩、王天一、李洪辛改编的故事片《血碑》,银幕上的杨立贝成了长工林有山。电影由韩非、上官云珠等主演,但是不久后遭到批判,说是农民杨立贝不革命,仅仅靠告状,指望封建统治者的恩赐……此后不复放映。
乡村记忆与时代意义

杨立贝不仅是浙江的,也是台州的,在当时通过舞台电影扬名全国的,在台州,有两个舞台艺术形象,一个就是电影《红珊瑚》中的大陈女子珊妹,她找不到真实姓名,而另一个是响当当的真名实姓唱出来的天台人杨立贝。

近来,天台县在开发乡村旅游,挽救乡村记忆,上塘村的杨立贝,倒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资源,大家不妨去他的老家上塘村走走,了解更多的关于他的故事,也许更有一些乡土价值和警世意义。杨立贝身上融合了典型的天台人性格,他不畏恶势力的欺凌,勇敢奋起斗争,坚定不移抗争到底,即使是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也一往无前,但在所不惜。百折不挠,风风雨雨,最终还是找到了希望。杨立贝这个人,看起来有点硌有点梗,但在大是大非原则性问题上,是不能隐忍屈服于让步的。这也许是台州式硬气的集中体现吧。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