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从容的陈婉儿从小多才多艺,她曾不顾父母反对,进入戏曲学校专业学习,性格活泼开朗的她努力练功,最终成了慈溪越剧团台柱子。1984年,她调入江东文化馆任戏曲干部,后升为正馆级调研员,多次被评为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退休后,热心的陈婉儿继续从事文化工作,先后担任桃花艺术团副团长、老年大学授课老师,以及多所小学的特聘戏曲班老师,还在社区免费教老年朋友唱越剧,这一教就是十多年。早前,她听闻颐乐院的老人们需要越剧老师,就义无反顾地当了三年的文化义工,为此还被评为了浙江省优秀志愿者。

“封闭式”训练让母亲流泪

陈婉儿是土生土长的慈溪人,父亲是一位技工,爱好吹笛,母亲也喜欢唱越剧和跳舞,在文艺家庭中长大的陈婉儿,5岁就能惟妙惟肖地仿唱《梁山伯与祝英台》。

12岁那年,当地的教育局发通知,慈溪戏曲学校招收第一届越剧训练班学生,陈婉儿被教导主任力荐。在考试现场,陈婉儿演唱《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模仿着老师的动作,清亮的嗓音和过人的记忆力让评委记住了她。

顺利考入越剧培训班,陈婉儿特别兴奋,但是父母却有些不高兴,觉得演员是青春饭,而且当时社会地位也不高,但陈婉儿坚持要走“演戏”这条路。

3年的戏剧学习时光,陈婉儿每天清晨5点半起床,劈叉下腰、翻跟斗,练习的强度堪比运动员。有一次,母亲来看望她,在玻璃窗外流下了心疼的眼泪。“妈妈,如果我毕业了您觉得我唱得不好,那我就不唱戏了。”陈婉儿安慰母亲说。

“妇唱夫随”的绝佳搭档

学戏的过程很苦,陈婉儿累并快乐着,同时,她也在那里收获了爱情。当时,有个小男孩是陈婉儿外婆家的隔壁邻居,当时他也转入了越剧训练班学习,主攻二胡、扬琴。这个小男孩叫楼吉龙,比陈婉儿大3岁,受陈婉儿外婆的嘱托,时常给陈婉儿带些食物和衣服,训练的时候也悉心照顾。

后来,两人都进入了慈溪越剧团,每年3个月时间在外演出,楼吉龙更是主动帮陈婉儿扛铺盖。外婆常常开玩笑:“楼吉龙,你脾气好,还细心,好好照顾妹妹,妹妹长大会嫁给你。”

谁知这句话让情窦初开的楼吉龙听进去了,他准备去福建当兵时,告诉陈婉儿,一定要等他回来。一晃7年时间,两人全靠书信交流,最终走到一起。

2010年之后,陈婉儿被邀请到多个老年大学教授越剧课,楼吉龙就用二胡给她伴奏。陈婉儿教得非常仔细,每教一首新曲,她总是自己先示范,再逐字逐句地教唱,还不时地停顿下来,分析曲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唱法等。一旁的楼吉龙“绝对服从”,每次整整两节课,陈老师教得很辛苦,楼老师也丝毫不轻松,他总是挺直腰板,全神贯注,耳听“指挥”,眼看曲谱,要停即止,要拉即动。二胡声时而戛然而止,时而承上启下。他们被学员们称作“妇唱夫随,绝佳搭档”。

痴心执教的台前幕后

实际上,陈婉儿从2006年就开始从事老年教育,也可以说是桃李满园春色无限了。在她心里,既然做了一辈子的文化工作,那么退休后也有义务推广文化,为老人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同时也为社会做点贡献。

除了老年教育,陈婉儿还用心培养越剧小苗。其中最让她感到骄傲的是,经她辅导的学生——江东第二实验小学越剧班学生陈吉来考入宁波艺术学校越剧班,随后进入了专业剧团。

陈婉儿的这些举动不仅得到了丈夫的支持,还有一些“戏迷”的跟随。有一位从小一起长大的表姐夏阿姨特地报名要上陈婉儿的越剧课程,反复听录音,进步很快。陈婉儿有许多社区公益课,夏阿姨也赶到现场听课,陈婉儿说她就像一位贴心的“小书童”,走到哪跟到哪。

另外,夏阿姨也时常照顾陈婉儿的生活起居,帮忙打理家务,陈婉儿笑笑说要给夏阿姨发工资,但夏阿姨摇摇头说:“这不是要把友谊存银行了。”

联想到夏阿姨和一些好友,陈婉儿还决定等她“二次退休”时,组建一个关爱银龄女性的俱乐部,把大家召集起来,时常组织谈心、旅游等活动,让大家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记者 徐丽文)

(摘自 《宁波晚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