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一出打着“青春版”旗帜的越剧《红楼梦》在上海艺海剧院上演。演员是上海越剧院里最年轻的越剧演员忻雅琴等。在一段轻歌曼舞中,俊男美女们步履轻盈地跃进观众的视线,浪漫的故事由此拉开,豪华的背景、雍容的衣着、绝妙的姿色,给观众带来了不错的视觉享受。“我好像在欣赏一场选美。”台下一位观众窃窃私语。
青春版戏曲成一时之热
在网上键入“戏曲”两字,在它前面出现频率最高的形容词就是“青春版”——青春版昆剧、青春版越剧、青春版京剧,很多戏曲都被镀上了特定的“青春光彩”。所谓青春版戏曲,顾名思义,就是在传统戏曲中加入年轻人乐于接受的形式或者内容,为年轻人量身定做,颇有“老树发新芽”的决心。“如果要说真正的青春版戏曲,应该是20多年前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五女拜寿》。”一直致力于传统戏曲研究的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郭梅副教授说,那场打响小百花“五朵金花”名气的《五女拜寿》是编剧顾锡东先生为越剧演员们量身定做的,当时的何赛飞、茅威涛等都是刚出道的年轻演员,有基础,没名气,这场《五女拜寿》吸引了当年众多观众,“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青春版。”
尽管,青春版戏曲在20年前就已经出炉,但是“青春版”三个字真正引起大家的关注,还是在2004年。在这一年,各类打着青春版旗号的戏曲演出纷纷出台,以迎合年轻人的胃口,希望能够吸引年轻人走进剧场——
●2004年5月11日,浙江京剧团的青春京歌剧《网络恋曲》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首演,随后在杭各高校巡演。
《网络恋曲》前有个定语“京歌剧”,这个崭新的名词诠释了这出戏曲的青春元素,新潮时尚的现代舞、街舞跟古老的京剧有了一次亲密接触,这是浙江京剧院首次对京剧这种传统戏曲进行改编的全新尝试。“我们的《网络恋曲》就是针对大学生,这个剧本也是围绕大学生的生活写的。”浙江京剧团副团长翁国生毫不掩饰他试图吸引年轻观众的目的。
●2004年9月16日,《图兰朵公主》在省人民大会堂上演。
这出被重新包装打造的京剧《图兰朵公主》,在表演形式上推陈出新,加入了芭蕾舞、歌剧、流行歌曲等艺术形式,唯美的服装制作、现代的舞台设计,想抓住的就是年轻人喜欢的浪漫唯美的感觉。
●2004年9月17日,青春版《牡丹亭》在浙江大学上演,掀起了2004年杭州的一股文化热潮。
“昆曲义工”白先勇用帅哥美女做招牌,年轻人带着好奇心或者仰慕白先勇之名前来看戏,纷纷被剧中青春靓丽的色调、精致秀美的刺绣、年轻漂亮的演员击中。
●2004年9月23日,先锋越剧《第一次亲密接触》在杭州胜利剧院上演。
《第一次亲密接触》不仅让年轻演员来担纲演出,还采用了当时最时尚的网络故事来做题材,从内而外都赋予了越剧青春的气息。到了2005年,青春版戏曲继续保持热度。除了前面提到的青春版《红楼梦》,最近,记者获悉杭州越剧院也要学习青春版《牡丹亭》的做法,打造青春版越剧,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杭州越剧院院长侯军告诉记者,“青春版越剧已经列入了我们今年的演出计划单里。”
只有“青春”才唯美?
面对“流行”已逐渐成为人们审美定势和思维习惯的现今社会,人们开始摸索以“青春”为号召的戏曲“时尚盛宴”。
最好的例子莫过于去年白先勇带来的青春版《牡丹亭》。《牡丹亭》一路巡演过来,所到之处,莫不受到热烈欢迎——《牡丹亭》在北京的演出,场场客满,连过道里也站满了观众,白先勇和演员先后谢幕三次,掌声响了20多分钟欲罢不能;在苏州大学,2000个座位的礼堂拥进2500个人;在浙江大学,学生在烈日下排起长队索票。
年轻的大学生们对着《牡丹亭》的剧照展示,无不发出惊叹:“好美!”几乎在一夜间,昆曲成了显学。2004年,几乎全国各地的媒体都在爆炒由著名作家白先勇根据明朝戏剧文学家汤显祖的原著重新策划、改编、排演的青春版《牡丹亭》。据了解,青春版《牡丹亭》在苏州大学首演的时候,苏州大学早在几个月前就对演出会场进行了大规模整修,使舞台、灯光、音响符合剧目要求,光男女主角的服装就有200套,一切只为了投合年轻人的审美需求。本来有句传言说,哪里有昆曲,哪里就有白先勇。现在,这句话被人改成:哪里有白先勇,哪里就有昆曲。
不可否认,青春版《牡丹亭》的大热离不开白先勇的名人效应。“白先勇的名气成为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一大要素,如果是别的剧团来演出,肯定没有这样的效果。”对青春版戏曲的可实施性,郭梅副教授有很多疑问——“其他剧团能拉到这样一票人,做这么精致的舞美吗?能拿出那么多钱,不怕亏损吗?能有白先勇这样的名声,吸引到媒体的目光吗?”
青春版《牡丹亭》的商业意义上的成功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异议。一直参与青春版《牡丹亭》的策划活动的翁国生副团长对青春版戏曲抱有很大的希望。他认为,只有把年轻人拉进剧场,戏曲才有生命力。“青春版是一个很好的概念,表演层和观众面的青春,才让人感觉到戏曲的朝气。台下全是黑发的、满座的观众,演员演起来也会有激情得多,这是观众与演员之间的良性共鸣。”
但是,也有专家表示,“戏曲的搬演必须慎而又慎,不能随意改动。”郭梅副教授对青春版戏曲这种通过视觉刺激,迎合年轻人口味的做法表示不赞同,“这样一味的迎合,戏曲会失去自己本来的东西。”
偶像让戏曲“不老”?
尽管专家们意见不一,但是为了改革和发展,戏曲还是一往情深地为年轻人在变,希望把漠视戏曲成习惯的年轻人变为年轻观众。但是,在习惯了追星的年轻人看来,青春版戏曲吸引他们的更多的并不是戏曲本身。记者在采访中遇到了一个大二女生。她说,在看了青春版《牡丹亭》后,她们一寝室的女孩子都迷上了男主角柳梦梅,“真是又帅又痴情”,寝室里天天念叨着那几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那你们现在肯定很喜欢看昆曲了吧?”记者问。
“昆曲?不管是什么,只要是‘柳梦梅’演的我们就看。”女孩很直接。然而,在青春版《牡丹亭》后,“柳梦梅”在杭州就没有任何其他的演出了,这意味着这些喜欢“柳梦梅”的女孩子也许就再也不会去接触昆曲了。所以,在郭梅副教授看来,“漂亮的演员,精致的舞美也许可以吸引一时的眼球,但是想要通过‘青春’来挽救戏曲是肯定不行的。”
“青春版”能走多远?
“这样的戏剧,还是戏剧吗?”在上海艺海剧院门口,一位老戏剧迷对着越剧《红楼梦》前面的“青春版”几个字表示不理解。他告诉记者,他看了三四十年的戏,就是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戏剧,“这根本就不是戏嘛”。
老戏迷摇了摇头,走了,他说他不会去看这样的戏剧,戏剧的时尚变脸让他觉得迷茫。和这位老戏迷一样,国内的一些艺术理论家和表演艺术家也强调,传统戏曲从总体上来说是写意的,经过几百年的积淀、传承,形成许多固定的程式,脱离了这些程式,就不能称其为戏曲。杭州剧院越剧顾问余秀英认为,不论是京剧还是越剧,譬如开门的动作一般都是虚拟化的,有一套固定的表演程式,现在有些人为了让表演更直观,就在舞台上装上很多门,开门时“咣当”一声,程式全没了,哪还有传统戏曲的美感,“这样的青春版戏曲恐怕已经不是大家熟悉的戏曲了。”
有些专家更是直接地指出,“现在有些戏曲都已经被改得不像戏曲了,不是昆曲,是昆歌;不是越剧,是越歌。”而在翁国生看来,只要没有破坏戏曲的主体,没有改变戏曲的唱腔、音乐和表演方式,不管怎么创新,就还是原来的戏曲,“因为骨子里还是戏曲嘛”。
面对目前戏曲大放“青春光彩”的种种争议,郭梅副教授认为这是戏曲发展的必然历程,“戏曲的革新是必然的,但革新戏曲有很多种做法,一味地赶青春版的时髦是不可取的,也不可能成功。”
流行偶像般的角
“角”(jue)在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的一个解释是——主要演员;“角”在一位高中语文老师的眼里是指一种剧种、一个流派的代表人物;“角”在那位无法理解青春版越剧《红楼梦》的老戏迷口中是徐玉兰的代名词;“角”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大二女生心中是“柳梦梅”。
本来“柳梦梅”可以成为更多人心中的“角”,他青春、英俊,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观,但很可惜,“柳梦梅”暂时失去了成为“角”的机会,去年9月份的“惊鸿一瞥”后,杭州的观众就几乎没有见到他。即使在以后,“柳梦梅”又能在杭州有几场表演呢?
羡慕祖父辈,喜爱梅兰芳的人真幸福,可以经常听到或者看到梅先生的演出;羡慕父辈,年轻时能常常在收音机或者电视机前和心目中的偶像袁雪芬“神交”。而现在,年轻人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角”。
现在流行的“青春版”是戏曲革新的一种呈现,建立在其基础上的是“角”——流行偶像般的“角”,当这样的“角”带着翩然的风度重新树立起年轻人对中国自己的传统戏曲文化的信心时,“青春版”的作用才算生成。它在挽救了视觉的同时,有可能挽救了听觉,也有可能挽救更多——比如文化价值观。
(摘自 《今日早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