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戏曲学院特聘教授傅谨博士

黄晓慧

傅谨先生在浙江温岭举行的全国关注农民文化需求研讨交流会上发言。

1月15日至17日,全国关注农民文化需求研讨交流会在浙江省温岭市举行,中国戏曲学院特聘教授傅谨博士作为与会专家再次来到温岭。会议期间,记者抽空对他作了专访。

《温岭戏班》:揭示民间演剧的盛衰之迷

傅谨博士给温岭带来的好消息是,他的新著《温岭戏班》收入广西人民出版社的《文化田野图文丛书》即将出版了。据介绍,这本书字数五六万字,配有关于温岭戏班的200多幅图片。此书与此前他出版的代表作《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有一定联系。

他说:“其实我原先写《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主要也是在温岭做的研究,它的最主要的内容是温岭戏班和在温岭演出的台州戏班的研究,这个研究结束以后,许多年,一直想着继续做这个研究。我也觉得,那本书出版后虽然各方面有着很好的反响,但是我自己知道,其中还有许多空缺,还有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去做。刚好有一个机会,就是香港特区政府科技发展局委托我们艺术研究院做一个课题,就是研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宗教祭祀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他们希望我做一个宗教与戏剧方面的研究,那么我就想刚好趁着这个机会,接着做温岭戏班的研究。”

“2004年12月,我再次来到温岭做田野调查,隔了许多年,有些情况发生了变化。其实我来的时候,并不知道我能够看到什么新的东西,但我知道温岭戏班有许多值得我研究值得进一步去探索的东西,但是做这个东西,我会有什么新的发现,会有什么新的思考,在我来之前,没有任何“框框”,但是慢慢的,在这里呆了几天以后,我的一些想法就逐渐成熟起来,我的想法就是,我们要重新来解答这样一个问题,民间戏剧活动,它的演出的主体是什么,它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空间环境下,来组织这些演出活动?”

“大家知道,1980年代以后,自从人民公社被撤消后,农村又渐渐回复到原来的一个自治的社会格局,民间社会的重建和民间社会原有秩序的修复,跟戏剧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很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也是我许多同行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像台州这个地方,民间戏剧这么繁荣?许多经济比这儿发达的地区,或者经济不如台州发达的地区,或者说比较开放的地区或比这儿封闭的地区,许多地方的民间戏剧都没有这样繁荣的景象,越看得多,我越觉得这不能单纯从经济的角度去解释,也不能一般的从政治啊、传统啊等等这些方面去解释。包括许多原来的一些老“戏窝子”,现在都没有了原来的演出繁荣,到底是为什么呢?一般的看法是,这里原来有看戏的传统,经济发达了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了不看戏了。其实我一直有这样一种感觉,跟社会结构的转型有关系,想到这里,我就找到了一个切入角度。即谁是民间戏曲演出的组织者?民间戏曲演出的组织者,它是以什么为中心的。以前比如文革的时候,我们演戏都是大队生产队演戏,现在生产队大队没有了以后,村还在。但是你到农村去一接触,村啊组啊实际上不是演出的组织者,在整个社会细胞里,实际上村组的功能在弱化,它只是成为政府一个延伸的机构,很难成为老百姓一个精神文化生活的中心,渐渐的,寺庙和祠堂的功能开始凸显出来,慢慢的,以寺庙和祠堂作为物化的中心——它们是具有精神内涵的一个组织形式---围绕着它们组成一个精神的空间,这个精神的空间成为民间文化活动的一个主要承担者和组织者。有了这样一个想法,再看农村戏剧的许多问题,我就觉得看得比较清楚一些。你看我们这些地方,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寺庙活动开始恢复,我们的许多戏剧演出其实都是以寺庙为中心的(温岭为庙里老爷做戏民间称为寿戏)这些年来,祠堂也在慢慢恢复,祠堂也成为戏剧演出的主体。因为寺庙与祠堂这样一种结构,它跟那种纯粹的政治结构不一样,比如说公社虽然也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但是人民公社它是一个政治的和经济的一个机构,像工厂是一个经济的单元,工厂的工人们是以一种经济的原因组织在一起,它们都不是一个文化的精神的单元,但是寺庙祠堂就不一样,它们主要是一个精神的单元,所有的文化活动包括戏剧活动,它都是一种精神的活动,都是一种文化的活动,所以以一个具有精神内涵的文化的单元来作为承担者和组织者,是最合适的。这是我写作《温岭戏班》的一根主线。找到这样一根主线,我写成这样一部书稿。根据这个思路,我还写成一篇论文《祠堂与庙宇:民间演剧的空间阐释》,发表在2006年第2期的《民间艺术》杂志上。由山东艺术学院主办的“乡民艺术与近现代华北社会”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召开时,邀请我作一个这方面的报告,在会上引起很强烈的反响,大家都觉得,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解答。”

《祠堂与庙宇:民间演剧的空间阐释》这篇论文,以泽国镇五里泾林家祠堂的一次越剧演出活动作为讨论的典型个例,通过分析认为, 温岭民间演剧所依托的正是祠堂与庙宇这类精神空间或曰文化空间,而戏剧的繁荣与衰落,也与这类空间的存废高度相关联。从温岭的演剧活动事实来说,确乎如此。实际上,早在1995年,上海戏剧学院江巨荣教授在他学林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戏曲思想艺术论》就提及,他调查了8个省市的60多个戏台,除个别的供宫廷雅奏和乡绅私家小宴的戏台外,所有的民间戏台,无一不是民间神庙的一部分,也无一不是数百年来祭神演剧的场所。傅谨博士的这一论文,道出了长期被忽视的一个真相。在温岭泽国籍的首都师大教授陶东风为《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所作的序言中就提及:“由于农村的文化活动有了一些自由的空间,传统戏剧在农村又出现了。足见戏剧的”衰落或许多并不是什么必然的自然现象。关键在于是否给予它自由生长的土壤。这一点比之少得可怜的财政扶持或许是更加重要的。”

温岭戏班,给了我关于民间戏剧的思考机会

采访中,傅谨博士说,这些年来,他在戏剧研究上做出了一点成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温岭的老百姓、得益于在温岭的民间剧团,为他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和思考的机会,无论什么时候,都对温岭这个地方充满感激之情。

事实上,应该表示感激的是我们温岭人,为我们写了《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和《温岭戏班》这样的好书,不过,温岭确实也是他将研究兴趣投入到民间戏剧的一个重要拐点。

1993年12月。当时,台州地区在温岭县举办首届民间职业剧团演出,时在浙江省艺术研究所任职的傅谨,因为工作关系来到温岭县城关镇东门村观摩台州地区首届民间职业剧团汇演。他在观看了8个民间剧团的演出后,给《杭州日报》副刊写了一组《温岭看戏侧记》随笔(后收入作者的随笔集《醉卧花丛》中),结果大受欢迎。从此以后,温岭和台州民间戏班渐渐引起了媒体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文化报》、《浙江日报》等权威新闻媒体都纷纷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台州民间剧团。

1999年,中央电视台曾以《温岭民间剧团》为题,制作了长达20分钟的专题节目在三套节目中播出。

“台州戏班最初引起我的兴趣,是由于它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尤其是这种机制对国营剧团体制改革的启发与参照。”“我一直只是将它们视为改变国营剧团目前困境的一种可资借鉴与参考的模式,是着眼于为国营剧团寻找生存之道,为促进国营剧团的发展而研究它们的。”
但是,在经历多年的跟踪研究后,傅谨对台州戏班自身的存在价值与重要性作了更多的思考,转变了研究观念,致力于对台州戏班本身的研究,“才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台州戏班的存在与发展隐含着的社会学与艺术学价值;而经过这项研究,我还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我们应该而且必须正视数量庞大、表现活跃的民间戏班的存在,如果缺乏对这些戏班的认识与研究,那么我们眼里的中国戏剧图景就是残缺不全的,并且很可能是变形的。”“一般的戏剧创作与演出活动受到过多的外来干涉,以至于它们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原初的自足状态时,台州戏班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弥足珍贵的标本,让我们能够通过对它的剖析,对它的运作规律的把握,一窥中国戏剧的原生态。”

“经历长达7年多的研究后,我越来越坚信,对民间戏剧越少干涉,就越是有利于它的生存发展。我甚至觉得一个充分自由发展、自然发育的市场,它内在地蕴含着某种神秘的力量,足以萌发出对它整体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那些秩序与规范,在这里充分体现出草根阶层的智慧。因此,我希望通过这一研究,强调艺术存在与发展的自然状态,究竟有多么重要。”(以上均摘引自《草根的力量·引言》)

“在台州的考察越是深入,我越是为这样一个现象感慨——在那里民间戏剧演出的复苏程度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我非常之惊讶地看到,这样的复苏不仅仅是指民间戏班仍然在演出千百年来中国普通百姓喜爱的那些传统剧目,而且还指戏班本身曾经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被抛弃了的那些行业规范、组成形式、戏班班主和演职员们的相互关系,戏班的运作方式的恢复等等;纵然经历了文革这样的中断,民间戏班原有的那些颇具特色的自然形态,却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得以重建。与之同时,与民间戏班的演出活动同时恢复的还有民间祭祀,它们与戏剧形成一个有趣的共生体,而在历史上它们的共生关系并不像现在那么密切。 ”(傅谨《草根》一书写作体会文章《感受草根阶层的精神脉动》)

《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出版后,《读书》、《民族艺术》、《南方周末》等报刊纷纷刊出评介文章 ,予以高度评价,有的还称此书为“艺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范本”。

傅谨,1956年生于浙江衢州,现任中国戏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1987年在杭州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美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师从周来祥教授。
傅谨目前主要从事戏剧理论与批评、现当代戏剧与美学研究,倡导“国剧本位”的20世纪中国戏剧研究,关注传统戏剧的传承与濒危剧种的保护。主持并完成国家艺术科学“九五”规划课题“二十世纪戏剧改革发展”研究,目前正主持国家艺术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国当代戏剧史”研究。出版专著《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中国戏剧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戏曲美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新中国戏剧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等9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文艺研究》、《二十一世纪》等海内外重要学术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二十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曾多次获得“中国图书奖”,并曾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全国青年优秀美学成果奖”、“田汉戏剧奖”评论一等奖、北京市文艺评论奖一等奖、第七届“文艺争鸣奖”等学术奖项。

(摘自 《温岭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