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大剧院里热闹非凡。台上,上海越剧院的青年演员纷纷登台,《盘夫》、《梁祝》、《珍珠塔》、《追鱼》,熟悉的流派唱腔不绝于耳;台下,一群满头银发的老人与人物共喜共悲,跟着演员轻声哼唱。 这样的情景,每年都会出现。从1994年10月,上海越剧院和杨浦区社会福利院“结亲”至今,每逢敬老节、春节,越剧院都会安排慰问演出。无论是老艺术家,还是青年明星,从来没有一个人拒绝参加,尊老敬老成为了越剧院的风尚。
1997年10月,在“结亲三年情意长,两院同心护夕阳”的诗文中,两院迎来了3周年的纪念日。当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和院领导尤伯鑫率领新老艺术家来到福利院时,等候多时的老人们热烈鼓掌,又和老朋友紧紧拥抱。老人们的热情感染到了70多岁的袁雪芬老师,在下午的联谊会中,很长时间没有登台的她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破例演唱了《西厢记》的片段,动人的唱腔,每唱一句就是一片掌声。
越剧老生徐天红,近年来身体一直不好,长期在香港居住。但为了给老人演唱,她总是顾不得年老体弱,争着表演。由于在“结亲”3周年时,身体过于虚弱,徐老师只表演了一段,未能尽兴,为此她一直“耿耿于怀”。直到两年后,在“结亲”5周年的座谈会上,还没等领导讲完话,徐天红就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亮开嗓子唱了《红楼梦》中的一个选段,她说:“上次来福利院,我没唱好,这次好好补上。”在场人员无一不被她认真的态度所深深感动。
1998年7月,福利院会堂正在举行祝贺演出,但就是不见范瑞娟,原来她正悄悄到福利院的病房看望老人去了。病房里,范老师手执纸扇边舞边唱,栩栩如生的“梁山伯”形象出现在老人面前。一位老人坐在轮椅上,激动得老泪纵横,她说:“五十年代,花几十元钱都买不到范瑞娟的演出票。如今,她却站在病房里为我们演戏,简直像做梦一样。”
8年来,两院一起举办的共建活动达20多次。一个闻名于国内外的艺术团体与一个普通社会福利院开展如此频繁的共建活动,在上海是不多见的。老艺术家们无私的奉献不仅丰富了老人们的生活,也为年轻演员树立了榜样。近年来,很多青年人在见习期间就开始参与福利院的演出,在与老人的交往中,延续文艺界的这段佳话。(记者 吴迪)

(摘自 《文汇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