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越剧百年诞辰暨进沪九十年”演唱会昨晚在逸夫舞台举行。上海越剧院的演员们以“唱”叙“史”,从唱腔的衍化和变革反映越剧艺术繁荣发展的历史。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仲伟,副市长杨晓渡观看了演出。演唱会前,举行了“纪念越剧百年诞辰暨进沪九十年”招待酒会,殷一璀副书记致辞。

男班时期 粗犷朴实

100年前,浙江嵊县的几个唱书艺人在用稻桶搭成的草台上亮相唱戏,越剧就此萌芽。昨晚的演唱会一开场,随着主持人张民权一句像模像样的“八月潮水会介大”,上海越剧院的史济华、张国华、赵志刚、齐春雷等相继登台,表演了《卖婆记》《相骂本》《卖青炭》等越剧早期作品中的唱段,展示了越剧萌芽时期男班艺人的风采。质朴的唱腔虽然较之现在的越剧要粗犷、简单得多,却别有一番浓浓的乡土气息。

女班时期 唱腔发展

随后,第一代越剧女艺人的代表作相继亮相,“三花一娟”中的施银花、姚水娟的代表作《方玉娘祭塔》《泪洒相思地》分别由唐晓羚和金静演唱,著名徐派小生钱惠丽则演唱了第一个越剧女小生屠杏花的唱段“桑园访妻”,王志萍的一段“拷红”则是筱丹桂的作品。虽然与男班时期相比较而言,女班时期的唱腔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行腔依然相当朴素,用的也是地道的嵊州土话,与现在观众所熟悉的越剧唱腔还是有较大的区别。

上海鼎盛 流派纷呈

1917年的5月13日,越剧第一次踏进上海滩,上海见证了越剧从的笃班到绍兴文戏、到新越剧的发展历程,在上海这个中西文化交汇的城市里,越剧完成了从农村民间艺术向城市剧场艺术的转化,逐渐发展而呈鼎盛之势,进而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大剧种。上世纪40年代初,以“新越剧”为旗帜的改革使越剧形成了新的艺术形态和风格,进入了一个流派纷呈的新阶段。

代表唱段 集体亮相

流派艺术可以说是越剧艺术得以广泛流传的一个重要载体,越剧现有的13个流派全部诞生在上海。昨晚的演唱会上,这13个流派的代表唱段集体亮相:袁派的纯朴委婉、尹派的潇洒缠绵、范派的宽厚阳刚、傅派的俏丽细腻、徐派的奔放高亢……让戏迷观众大饱耳福,《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情探》等各流派艺术的代表作分别由章瑞虹、陈颖、王志萍、金静、丁小蛙等上海越剧院的名家新秀一一呈现在舞台上,引领观众进入一个百花齐放的越剧流派艺术世界。

传承创新 拓展天地

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曾表示“越剧的发展和创新密不可分”,越剧在其100年的发展过程中吸引了许多艺术门类的长处,一直处在一种传承与创新并重的状态。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上海越剧院一批实力派演员纷纷推出既不失流派唱腔韵味又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原创剧目,尝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拓展越剧艺术的新天地。

日渐成熟 新人辈出

昨晚的演唱会便是以这样一组中年名家的原创剧目压台,钱惠丽、赵志刚、章瑞虹、单仰萍四位“梅花奖”获主分别演唱了自己的原创剧目《梦里云间》《家》《风雪渔樵》《曹植与甄洛》的选段,向观众展示了站在百年门槛上的越剧艺术和一批日渐成熟的越剧名家的创新尝试。
演出前,举行了“纪念越剧百年上海越剧晋京演出团”授旗仪式,杨晓渡副市长向上海越剧院晋京演出团授旗,预祝赴京演出成功。昨晚的演唱会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联合主办,上海越剧院、SMG综艺部协办。(记者 王剑虹)

(摘自 《新民晚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