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南京市越剧团(以下简称为“南越”)从导演到演员那一张张充满稚气但又恬静秀美的面孔,清新之风扑面而来。《织造府·又见青溪》的8名女演员组成了最年轻、最富青春活力的阵容,靓丽可人的她们略施粉黛已是满堂芳华。《僧繇》的主创团队更加年轻,“90后”编剧俞思含是中国戏曲学院在读研究生,“90后”导演李闯2016年刚刚从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毕业。这两部由南京越剧团带来的实验越剧作为2017(第四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的展演剧目,于11月18日至24日在北京繁星戏剧村、北京人艺菊隐剧场、中国戏曲学院小剧场上演,给观众带来颇多惊喜。在当下小剧场戏曲创作的舞台上,“南越现象”确实值得一说。
星星之火,实验越剧的“探路”之作已建团60年的南京市越剧团是个名副其实的“老团”,成立于1956年,前身是“越剧十姐妹”之一的竺水招创办的上海云华越剧团,曾是越剧三大院团之一,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艺术人才。创演的《南冠草》《柳毅传书》《莫愁女》等都被拍摄成电影电视艺术片,享誉国内外。《秦淮梦》《侯门之女》《哑女恨》《汉宫怨》等多部剧目获得全国电视剧“飞天奖”,近些年来创作的《李清照》、新版《柳毅传书》、新版《莫愁女》和《云之锦》以及现代越剧《丁香》、史诗越剧《八女投江》等在中国戏剧节等全国重大演出活动中获得优异成绩,同时移植了《红楼梦》《血手印》《玉堂春》《唐伯虎点秋香》《百花公主》《白娘子》等经典剧目。近些年来,在北京、上海等地,小剧场戏曲演出的热潮不断,以其新颖先锋的演出形式、独特深入的主题意蕴,吸引培育了一批观众群体。而在南京,小剧场戏曲演出则尚未形成一种常态,市场也有待开掘发展。南京市越剧团团长杨庆锦谈到,“在这个背景下,南越创排这两部小剧场实验剧目,堪称‘探路’之作,目前小剧场京剧、昆曲都走在了前头,做小剧场越剧的目的也是通过更新表演样式,通过创作符合当代人审美观的剧目,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走进剧场。”正如杨庆锦所说,戏曲需要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尤其在当下多元价值观碰撞的时代里,如何在年轻群体里传播并弘扬戏曲艺术,还得靠年轻人!“让年轻人成为越剧发展的主力军正是当下南京越剧院孜孜不倦的追求,只要有想法,只要想做事,我们就给他们最好的平台,虽然只是个‘小’舞台,但能很快实现理想。”南京不像北京、上海的戏曲小剧场舞台那么蓬勃,作为根植于南京的越剧团,杨庆锦特别提到,希望能够借此“探路”之作繁荣南京小剧场的文化,让小剧场越剧不仅成为南京市越剧团的一张新名片,还希望能够燃一束火苗,推动南京小剧场戏曲市场的繁荣。 根植本土,挖掘历史名城的文化底蕴不知今夕是何年的天宫织造司里,织女姐姐在工作间隙追忆往事、愁肠百转,遣青溪小姑往人间点化顽石;中学生王好好正闹起床气,睡眼惺忪之际羡煞古代女子足不出户、专事女红的简单生活,遂被织女认定为接班的不二人选。小剧场实验越剧《织造府·又见青溪》让两个“90后”的女主角——“1990后”中学生王好好因缘际会来到了1904年的江宁织造府,与“1890后”青溪小姑的化身三妹一起,亲历清代江宁织造府的“慢生活”,感受云锦匠人的“匠心”“匠魂”。这部独具匠心的戏其实是南越为推广南京市历史名人青溪小姑而创排的,编剧赵子慧、导演李永志让这部75分钟的演出精彩不断。青溪小姑相传为南京云锦业的祖师爷,自古被云锦工匠奉为神明,此次将这个人物搬上舞台,年轻的赵子慧并没有端起一副写命题作文的架子,而是独辟蹊径,用轻松愉悦的方式,将人物放置在20世纪初江宁织造府这个时代背景与空间环境之下,聚焦于与云锦密不可分的“工匠精神”的表达上。站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相互审视、相互理解。此剧看似穿越,又与普通的穿越剧不同,这是一个类似于《红楼梦》中警幻仙子所营造的太虚幻境一样的地方,亦幻亦真、亦仙亦凡。另一部实验小剧场越剧《僧繇》讲述的是南梁时期的著名画师张僧繇追寻初心、彻悟三道的故事。张僧繇也是“南京历史文化名人展示工程”中的一位文化名人,张僧繇以善画佛道著称,亦兼善画人物、肖像、花鸟、走兽、山水等。他在江南的不少寺院中绘制了大量壁画,并曾奉命给当时各国诸王绘制肖像。其中,他的“画龙点睛”传说颇为脍炙人口。还在读研二的戏文系学生、编剧俞思含将故事的开端放在了张僧繇“画龙点睛”成名之后的20年后,陷入了到底用技术作画还是以一颗澄澈之心作画的“自我救赎”之中,“我希望表达的是一个更符合当代观众审美的、讲述‘不忘初心’之误与悟的故事。”俞思含说。杨庆锦说,“挖掘南京这座历史名城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们做这两部实验小剧场越剧的初衷。这两部剧讲述的是‘南京历史文化名人展示工程’中的两位文化名人,虽然是命题作文,但我们希望用越剧独特的舞台方式进行特别的展示,无论是呼唤‘工匠精神’还是‘不忘初心’的主题,相信年轻人会引发共鸣。”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