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3月17日电,如同一枝凌霜寒梅,与越剧同日诞生的袁雪芬,与越剧整整结缘75年。
就像梅兰芳之于京剧那样,86岁的袁雪芬是百年越剧当之无愧的领军者。如果没有她,就不会有上世纪40年代那场浩浩荡荡的越剧改革,不会有今天深受戏迷喜爱的越剧形式。
这位刚刚入选全
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越剧名宿,谈及越剧的下一个百年,言笑晏晏,充满了信心:“越剧并不老,她还年轻……”。
越剧发源于袁雪芬的家乡浙江嵊州。1906年3月26日,浙江嵊州的一群说唱艺人改变了走街串村说唱的传统,在一个用木板铺在稻桶上搭建的草台上,粉墨登场进行了第一场“舞台”演出。自此,一个后来被中国人广泛欣赏的新剧种——越剧诞生。
袁雪芬出生于1922年3月26日,她家境贫苦,11岁就瞒着父亲去邻村学唱越剧,并一唱而红,迅速成名。
随后,她16岁随戏班转赴上海。正是在上海这个国际文化交融碰撞的大码头,越剧迅速成长并成为全国流传影响最广泛的剧种之一。
在上海,袁雪芬开始改革越剧。她灌制了女子越剧的第一张唱片,还上电台录唱越剧,扩大越剧的影响。1946年5月,袁雪芬把根据鲁迅名著《祝福》改编的《祥林嫂》首次搬上越剧舞台,轰动一时。自此,越剧摆脱了唱腔单调与情感贫乏的桎梏,逐渐融合编、导、舞、音、美为一体,开始在中国戏曲的天空上轻盈而优雅地飞舞。
袁雪芬还创立了旦角流派--袁派。这一流派多演出善良、端庄而带悲剧色彩的妇女形象。袁派重视以情动人,唱腔的节奏变化多端,唱法上重视润腔、气口运用、力度对比,因而从容自如,韵味很浓。
“话剧和昆曲,是越剧改革的‘奶娘’……”,袁雪芬感慨地说,在中国不少剧种日渐衰微的情况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