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小红花”,艺术园地的“奇葩”。从1957年诞生至今,一直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成为南京、全省乃至全国响当当的金字招牌。然而,时至今日,由于缺乏“绿叶”扶持,“小红花”正面临困境和无奈。

一枝独秀的“小红花”校舍竟然不合格

南京中山北路148号,山西路广场内的青少年宫三、四、五层,就是“小红花”所在地。小红花艺术团团长、艺术小学校长彭坚说,“小红花”原在峨嵋路,1997年,香港的苏浙同乡会前来参观,看到孩子们的学习、排练环境太简陋,捐了100多万元专款,加上政府配套资金,“小红花”搬到了这里。“其实,这里是繁华的商业区,不适合办学校。广场经常有大型活动,高音喇叭刺耳。市民晨练,录音机、锣鼓队、吊嗓门,即便是窗门紧闭,也是声声入耳。”

从四楼校长室的窗口朝下看,约300平方米的三楼平台周围,是一溜整幢楼的三四十台空调主机。“中间的空当就是‘操场’。孩子们连撒开腿跑都不可能。”

弧形走廊十分昏暗,两侧是教室和练功室,不通风,闷热。窗户是茶色玻璃,只能开启一条缝,因此白天都必须开灯。彭坚说,“我小学是在县城上的,那个时候教室就是单面朝南了(即对面没有教室,是朝南的走廊),可我们这里还是双面教室,在南京城乡大概是独一无二了。鼓楼区教育督导检查组检查后做出结论,学校未达到普通学校办学标准。”

说到师资,1990年核准全校编制25名教师,当时不到60名学生。现在已经是130多名学生了,编制内教师没有增加,只得大量外聘老师。“我们的老师负担很重,除了教文化课,还要文艺创作,做排练老师,设计服装等等,非常辛苦。”

到底由谁主管才更利于发展

从2004年开始,政府将“小红花”新校的规划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奋斗目标,可每年都是“流标”。2004年“重洽会”,推出两个“小红花”招商项目,一个是新校建设,一个是冠名权转让。消息公布,“小红花”门庭若市,境内外资本争着想进来。“谈到最后,都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艺术小学是义务教育,办学、收费有严格约束。从艺术团角度看,‘小红花’的演员都是未成年人,不能拉出去商业演出,这也是原则问题。投资者的回报渺茫,有兴趣的企业冷静测算后都退出了。冠名权转让也难以实行。首先,‘小红花’是南京的,一旦前面冠上商业性的名字,老百姓会别扭,会不接受。另外,冠了人家的名,人家要你演出,你演还是不演?”彭坚认为,“小红花”是义务教育学校,校舍还是应该由政府解决。

在南京市,城乡小学的面貌已经全面改观,为什么独独“小红花”如此难解决呢? 彭坚认为是体制问题所致。

南京“小红花”一直隶属南京市文化局,虽然是小学,但不在教育序列,享受不到教育费附加、校舍更新扩建等政策,而文化系统又没有这笔开支。比如学校撤并,空出很多校舍,他们希望能得到调剂。“我们跑过几所空下来的学校,可是人家都租出去了,一年大几百万的租金,谁愿给你?”

体制分割给“小红花”带来的窘境不止是校舍,教育系统评名师名校长,“小红花”的教师无缘参评;文化系统评名演员,他们又沾不上边,两头都靠不着。虽然体制分割带来了诸多问题,但“小红花”能在全国少儿艺术团体中一枝独秀也是沾了体制的光。彭坚心情很复杂地说:“正因为‘小红花’隶属文化系统,得以接触最广泛、最前沿的艺术信息,文化局也按专业剧团的标准考核,保证了‘小红花’的艺术水准。”

艺术水准和学校建设,对“小红花”的发展来说,就如阳光和土壤均不可或缺,需要更高层面的协调。

现成的文化品牌,为何不做大

外界对“小红花”也有质疑:校舍既然不行,为何还扩大招生?

彭坚介绍,整个舞台艺术在发展,人们的欣赏水平在提高。要求舞台人数必须达到一定规模。以前一年级孩子进来紧急培训个把月就上台了,现在一二年级孩子只做基础训练不上台,六年级的孩子要忙升学“半退休”,只有三四五年级的孩子是演员,也就是全校一半人数,一场演出70个孩子是肯定要的。

“小红花”走到今天,也需要继续发展。“小红花”是艺术团不是歌舞团,书法、绘画等均应包括,就是表演门类也应包括小京剧、小越剧、小杂技等。现在“小红花”的艺术框架还仅限于声乐舞蹈,这是很大的缺憾,需要拓展。天津的“华夏未来”,政府给地给钱支持发展艺术培训产业,一年培训人次10万。而南京“小红花”,只能利用双休日空闲的教室培训,一年培训人次顶多2000。经常有企业、部门找“小红花”联合办学都遭拒绝,“我们的人太少,忙不过来,不能保证质量就不能办,不能砸了‘小红花’的牌子。”彭坚说,“现在省和南京市都如此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其实把‘小红花’这个现成品牌做好了,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产业。”(俞巧云 颜芳)

(摘自 《新华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