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还是嫩寒锁梦,但是杭州超山的梅花、苏州邓尉的梅花已经透露了春天的消息,惹得人们结队而往。其实,身边就有梅花在,寻芳何必到苏杭?这梅花就开在复兴西路淮海西路的上海越剧/院内。上海越剧/院即将推出夺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的五位中青年演员的系列作品展演,就是“五朵梅花”同时出墙的花界盛事,要比苏州的香雪海好看得多。

如果从上个世纪越剧/从浙江进入上海算起,袁雪芬、尹桂芳等十姐妹是上海越剧/界的第一代,金采风、吕瑞英她们是第二代,那末钱惠丽、单仰萍、章瑞虹、赵志刚、方亚芬他们就是第三代传人了。现在,第一代、第二代越剧/艺术家因年事已高,不能再上舞台,今天越剧/舞台上的顶梁柱,就是以这“五朵梅花”为代表的中青年演员了。他们正当盛年,风华正茂,表演艺术已经成熟,到了既能传承、又能创造的高度,也就成了新世纪以来上海越剧/的代表人物。上海越剧/院在2010年世博会前夕,推出“我们共同走过”——当代越剧/表演艺术家集萃展示,集中展示五位最优秀的中青年演员的才艺,以“传承经典”、“创新发展”、“才艺展示”等三个篇章,组织了七台戏,这样的规模,当然是上海剧坛的盛事。

上海越剧/界有过几次盛事。一次是1947年,袁雪芬等人为了筹款造戏院、办戏校,把分在四个剧团的十名演员组织起来,同台演出《山河恋》,此举轰动了上海,还惊动了国民党社会局勒令停演,引起了一场禁演和反禁演的斗争,“十姐妹”之名从此叫响。另一次是1979年国庆三十周年前夕越剧/老姐妹劫后群芳会。那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十姐妹中幸存的八姐妹和上海越剧/界和其他姐妹重新聚首,同开演唱会,再唱《山河恋》,把个文化广场的观众煮得如一锅沸粥。这次第三代越剧/名角的三月盛会堪与前两次相比,可以说是上海越剧/界的第三次盛会。

我一生看戏,看得最多的是越剧/和昆剧。越剧/苦戏多,才子佳人多。苦情和爱情,是不论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都能喜欢的题材。所以一到上海就风靡开来。发展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上海竟有三十多家剧院上演越剧/。就是到六十年代,还有人民大舞台、大众剧场、瑞金剧场、红都剧场、解放剧场、大世界等场子天天有越剧/上演,而初中女生多为越剧/的“粉丝”。女孩子特别疯,她们分派别捧角,凡自己喜欢的“派”,就欢呼狂叫。“粉丝”不是新产品,早已有的。

在戏曲中,越剧/是除昆剧以外最典雅的一个剧种。戏的故事多为爱情和苦难,唱词文学性强,唱腔婉转柔媚,服装接近昆剧,小生有书卷气,小旦有大家风范。三十年代以后,袁雪芬等老一辈艺术家就开始从昆剧中吸收营养,范瑞娟、傅全香等大姐一直都说昆剧是越剧/的“乳娘”。岳美缇、张洵澎、汪世瑜等昆剧演员都曾为钱惠丽、章瑞虹、方亚芬一辈青年教过戏。生旦两角,如果不开口,还真分不出是昆剧还是越剧/。

我爱看越剧/,一个原因是从小看惯了。每个离乡的游子都会有乡情,都忘不了乡味。小时候吃过的东西即使最普通,离乡以后都会是一种思念,何况越剧/是那么好的一个剧种。我爱看越剧/的另一个原因便是它的典雅。因为是“乳娘”的乳汁哺育出来的,越剧/中便有许多昆剧的元素。唱腔甜糯,表演细腻,载歌载舞。看昆剧越剧/,犹如读唐诗宋词,看工笔山水,听江南丝竹,品冻顶乌龙,让你心旷神怡。

上海的越剧/,因为有袁尹范傅徐王戚毕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有徐进这样文学功底深厚的编剧,有吴琛这样艺术修养高超的导演,在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八十年代,曾经有过长时期的辉煌,从一个浙江的地方剧种,走向全国,南京、福州、西安都有越剧/团。连远至广西柳州,章瑞虹的演出都要加场加座,过道里站满观众,如果没有艺术魅力,绵软的“绍兴文戏”怎么会倾倒黄土高原和十万大山的观众呢。

老一辈艺术家由于毕生的追求创造,形成各自的流派。这些流派的风格是独特的,各不相同的,真是难分伯仲。我们不妨像给京剧流派排名一样,越剧/也可以排出四大名旦(袁傅王戚)、四大名生(尹范徐陆),她们都是耸立在越剧/舞台和越剧/史册上的巍巍高峰,令人敬仰山斗。可惜她们有的作古,有的住院,再也不能在舞台上看到她们的风采。好在越剧/的流派多,传人也多,这些流派的传人现在都堪当大任,而且不但传承,更贵创新。钱惠丽、单仰萍的气质神韵不但是徐玉兰、王文娟两位老师的克隆,成了第二代“宝哥哥”和“林妹妹”,还由于钱惠丽在《韩非子》中对徐派风格的突破,单仰萍在《舞台姐妹》中身段和唱腔的创造,使她们赢得了“青出于蓝”的美誉。红楼剧团是徐、王两派的天下,范派小生章瑞虹在那里只能担当二路小生角色,很难有出头之日。但是章瑞虹敢创敢闯,在《梅龙镇》中竟冲出了一条戏曲“青春剧”新路。越剧/中的尹派,类似京剧中的程派,轻柔软糯,委婉缠绵,赵志刚当然学到家的。赵志刚不但善于传承,还善于吸收,不但学尹,还学范派徐派陆派,连京沪川昆等其他剧种他都学习、吸取,所以既承尹派,又跳出尹派,自成一腔。至于方亚芬,我以为她是“青出于蓝”中最“出跳”的一个。听方亚芬,如同听昆曲、听古琴,是我听觉享受中的三道美餐。

春色满园关不住,“五朵梅花”出墙来。这五位梅花奖得主,只是上海越剧/院中青年演员的代表。由于长期坚持“出人出戏走正路”,上海越剧/院的人才还多着呢。但是仅这“五朵梅花”七台戏,足教申江三月春意闹,莺莺燕燕满枝啼。上海人好眼福啊。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