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绍兴俨然“越剧之城”。在绍兴举办的第四届中国越剧艺术节,从10月12日延续到28日。精选越剧剧目不仅在绍兴大剧院、柯桥蓝天大剧院、诸暨西施大剧院、嵊州越剧艺术中心等剧场上演,还在绍兴主城区的8个广场连演5天共40场“广场戏曲展演”。绍兴近些年连续举办全球越剧迷的嘉年华活动,尝试用越剧、黄酒等含有长三角共同文化因素的“拳头产品”打造城市形象。
越剧在长三角还有蓬勃生命力吗?从绍兴这场越剧艺术节的热闹程度来看,答案是肯定的。对此感触最深的,也许是嵊州金凤越剧团的负责人周金娟。最近,她站在绍兴的越王城广场上,看着舞台上演出的经典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会想起她初次登台唱戏的那个遥远的晚上。当时,周金娟17岁,一腔热情投身越剧的学习,可不方便公开演出,当地的农民把演员们藏到小船上,划到江心躲了整整一晚。6年后,逐渐摸到门道的周金娟购置了一批服装道具,又聘请了七八位越剧演员,组建起了自己的“越剧草台班子”。用她自己的话说,那是“真正的小家班戏”。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在她的老家,素有“越剧之乡”之称的绍兴嵊州刮起了一股“民间剧团风”,几乎村村都办起了越剧团,而她是最早“吃螃蟹”的那批人。
曾几何时,用越剧讨生活不易,常没戏可演,戏金也低,有时能吃上顿饱饭就行。周金娟还记得,某年她在温州市文成县演出,村里穷,只能吃得起番薯饭,他们钱都没收,吃饱就连夜赶路去下一个村子。连夜走山路,没有床就睡在稻草堆上,住破庙,风餐露宿。这些都是寻常事。最困难的时候,剧团的资金几乎耗尽,中间人半路把她赶下了车,她在夜里挨家挨户地四处恳求,终于得到了演出的机会,并且接连演了好几天,绝境逢生。为了演戏,也为了生活,周金娟几乎跑遍了长三角,尤其是杭甬温等地的村庄,“只要有戏演,再远也得过去”。
30多年过去了,周金娟创建的民间越剧团已有了明显发展,灯光设备、道具布景有了专业范儿,聘请的演职人员也多是从戏曲院校和专业剧团选拔而来。住宿条件也大为改善,大多数时候团员们都能住上宾馆。截至目前,仅嵊州市就有民营剧团80多个,从业人员4300余人,全年演出2.6万场左右,最多一年达3.6万场,民间演艺事业年总产值约2.08亿元。曾经,周金娟一度担心剧团和越剧的前景,担心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年轻人不爱看,但事实上,越剧依然是长三角不少村庄的庙会、庆典上喜闻乐见的演出形式。不过,今年以来,为庙会与红白喜事来约戏的减少了,周金娟也感觉不如以前忙了,但她对越剧依旧有信心——越剧早已拥有一大批观众,尤其在长三角吴方言地区。近年来,浙江省与绍兴市政府部门持续加大对越剧的相关扶持力度,促成了一批越剧新作涌现。绍兴还积极探索越剧与互联网、文创产业、旅游市场多元融合的办节新路,不断扩大越剧艺术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数日前,周金娟的剧团参加了广场展演,5天里从《碧玉簪》《血手印》演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几乎场场爆满。15日晚绍兴下小雨,但仍有不少观众撑着雨伞看完了全场。周金娟很欣慰。(见习记者 朱凌君)
(摘自 《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