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60年成就报道·民营剧团篇
越剧在嵊州诞生后,一大帮民间越剧艺人,大着胆子闯到上海,从此“的笃班”不再只唱简单旋律,通过大上海舞台慢慢演变成如今的全国第二大剧种——越剧。越剧百年华诞后,浙江嵊州的民营剧团再次散落在大江南北。他们的艺术经历与那些越剧老艺人一模一样,他们自己改编路头戏,自己编曲编词自己做导演。越剧来自民间,又回馈民间。嵊州民营剧团,正在一个个简陋的草台上,舞动她们唯美的水袖,悠扬她们温婉的越音,创造了新的辉煌。
灵活的运作机制我市民营剧团的组建多数采用个人投资方式,基本上是通过演出经纪人(一般为剧团团长)采用“自愿组团、自主经营、自备服装、自带伙食、自定分配”的办法进行组织,完全依靠自己在演出市场中出效益。 这些剧团的演出大多在外地,像候鸟一样常年在外演出也就成了我市民营剧团的一个特点。灵活的组团方式和运作机制,使民营剧团的投资者和演员们都十分清楚自己的市场定位,并自觉确立了“演出才能出效益”的市场观念,从而具有较强的占领市场的主动性、开拓性和吃苦精神。民营剧团的演出地域之广,演出场次之多,是其他专业剧团所不能比的。为丰富演出内容,剧团在演出手法上坚持路头戏与剧本戏并举,几乎每个民营剧团都具有一个台基能演上百场不同剧目的能力,而“一个演员顶数角,一条马鞭当万马” 的灵活表演方式,也成了嵊州民营剧团旺盛的生命力所在。由于民营剧团的市场定位在广大农村,山区、海岛他们都去,广场、村庄、船上、庙宇处处都是舞台。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的民营剧团在不断地适应着市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现象。一个民营剧团的嬗变1988年,对嵊州越剧艺术中心一团团长陈正庆来说是一个记忆深刻的年份,当时他和当越剧演员的老婆办了一个越剧团,剧团取名“群乐”。买服装、道具、布景,夫妇俩把手上的积蓄折腾得一干二净。第二年,他们即带着剧团开赴乐清。乐清经济条件比较富裕,这是他们选择乐清的唯一理由。创业之初,一切那么艰难。破旧的祠堂,简陋的屋子,就是他们的栖身之处。没有市场,陈正庆就用两条腿跑市场。往往剧团还在这个村刚开演,他就行色匆匆地走在了乐清的乡间小路上。没有交通工具,没有通讯工具,陈正庆凭着一条腿跑演出市场。后来,剧团的声誉渐渐在乐清、温岭一带传开,演出市场慢慢打开。稍有积蓄的陈正庆就买了一辆摩托车来替代之前的“两脚车”。交通工具和演出场次成正比,演出场次和演出效益成正比,这以后,骑着摩托车的陈正庆带着他的剧团一直奔驰在乐清、温岭两地。转眼10多年过去了,10多年来,他们每年平均演出600场,有时一天要演出3场。
在这期间,陈正庆也由当初小打小闹的“群乐”嬗变为为嵊州越剧艺术中心一团。剧团的名字深深印上了嵊州民营剧团的气息。他们的演出环境虽然还是很简陋,但是舞美、音响设备还有自身的交通工具,却发生了质的变化。2004年,陈正庆买了一辆二手轿车。去年,陈正庆又花了20来万元钱,买了一辆广本商务车。水涨船高,随着剧团的红火,演职人员的工资也大大提高,陈正庆说,一个好的乐师和一个好的演员同样重要。在一切按照市场规律办事的民营剧团,对有本事的 “角”,剧团都舍得出大价钱。 陈正庆手下现在有演职人员48名,主要角色的月薪都在万元以上。 嵊州越剧艺术中心一团现象只是我市民营剧团的一个缩影。在我市,像嵊州越剧艺术中心一团的演出规模和级别的民营剧团有五六十个。他们年演出时间在8个月以上,演出剧目也多达五六十个。新闻延伸:市委市政府大力扶持民营剧团去年以来,因受“经济遇冷现象”影响,不少剧团陷入了经济困难。为了帮助民营剧团“过冬”,2008年,我市开展民营剧团“星级创评”活动,评选星级剧团。在民营剧团中评比星级,这在全国还是首创。民营剧团外出演出时,有了星级这块金字招牌,就比其他的剧团更有竞争力。如作为民营剧团佼佼者,嵊州越剧艺术中心一团被评为二星级剧团,获得了政府的3万元奖金。市委、市政府在扶持民营剧团以及越剧事业方面一直以来不遗余力。除“星级创评”活动外,还出台一系列政策:首次开展民营剧团演出人员职称评聘工作,其中有44名和16名演员分别获得了国家三级和四级演员职称。自身顽强的生命力,再加上政府的扶持措施,使我市的民营剧团一直红红火火。目前全市有民营剧团120个,从业人员4300人,相关产业总产值达亿元。嵊州市民营剧团的发展经验得到了国家及省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李长春、习近平、刘云山、陈至立等领导作了批示,要求推广嵊州市发展民营剧团的经验,这必将激励我市民营剧团更快更好发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