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第七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映山红现象”研讨会上,一些专家就当前民间戏剧生存问题展开讨论。
利用旅游资源,发挥乡土情结
朱燕燕(杭州黄龙越剧团团长)介绍,黄龙越剧团创建于1988年,是杭州市园文局自办的集园林文化、旅游文化和戏曲文化为一体的民间职业剧团。十几年来,剧团坚持每日演出两场,演员们不懈的努力和对艺术不断追求的赤子之心终于有了回报,成千成百前来旅游的人们挤立在戏台前,津津有味地欣赏台上的表演。剧团抓住这一市场契机,策划推出了看戏的季票,于是出现了连夜排队争购季票的场面。现在,剧团除了演出越剧,还演出歌舞、时装表演、滑稽小品、民俗文化表演、东南亚民间音乐等。所有演出实行剧目挂牌,演员挂名,游客可任意点剧目,点演员。游客兴之所致,也可上台参与演出。
开辟农村广阔舞台,创作百姓喜爱剧目
刘连群(天津市艺术研究所所长)认为,贴近群众,是民营剧团的生命力所在。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民间剧团为我们留住了城乡低收入阶层及退休人员中的戏曲基本观众,使他们成为戏曲的稳定观众群。民间职业剧团还经常应邀为农村的喜庆节日活动演出,往往日夜连演3场,一个台口10余天,剧目多不重复。另外,剧团的演职人员非常敬业,尽管条件艰苦,设施简陋,但演出时一丝不苟,一人多能,身兼数职,这是让老百姓喜爱和感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评论家王安葵指出,民间戏剧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之所以有很强的生命力,演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民间职业剧团要保持这种大众化的风格,创作演出更多更好的受百姓欢迎的剧目。戏剧作为文化产业之一,比较容易利用地方和民间的文化资源,极有可能成为我国文化产业中富有活力的组成部分。由于民间剧团能够得到深厚的文化资源,因此在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地方戏曲剧种也因为有民间剧团的传承而得以延续,焕发新的生机。
民间戏剧要提高水平,改善管理
评论家刘厚生认为,民间戏剧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算,关键问题在于艺术水平的提高。不能只是个别演员的提高,需要的是全面、整体的提高,首先是戏剧文学的提高。民间剧团演出过多,练功、排戏时间极少,很难有时间读书学习,尤其是主要演员负担过重,病了也难得休息。由此联系到剧团机构、工资分配、社会保险、经营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各种社会经济组织(企业、基金会等)和文艺团体(如文联)也应及早同民间戏剧建立联系渠道,关心和支持这一巨大的艺术力量,给予艺术上经济上的指导帮助。
既要走向市场,也要政府扶持
长沙市市长谭仲池认为,民间戏曲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群众离不开民间戏曲。繁荣民间戏曲关键在于不断继承创新民间戏曲的优秀文化内涵以适应市场走向,同时要积极培养引导一批懂民间戏曲、尊重民间戏曲的新观众。继承创新有两个方面,一是保护抢救,二是推陈出新。民间戏曲既要走向市场,也要靠政府扶持。各级政府要站在发展的高度,把民间戏曲的保护、发展与创新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不但要给予扶持和引导,还要创造良好的环境,从人才机制、市场机制上为民间戏曲提供宽裕的发展空间,让他们走得更稳、更远。
(摘自 《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