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掌声、溢美之词包围戏剧新人

文艺会堂迎春团拜会上,京剧名家关栋天聊起了一则他近日看到的广告。广告着力介绍了一个由本市京、昆、沪、越、淮、评弹、上海说唱等多个剧种青年演员参加的展演活动。他表示,广告上显示的民族戏剧后继有人的局面令人欣喜;唯一遗憾的是广告里对初出茅庐的青年演员捧得太高,将他们一概封之为“青年艺术家”,一封就是16位。关栋天感慨道:“加大对青年艺术人才的培养,为青年艺术人才搭建各种锻炼与展示的平台,是一件大好事,但切莫因此而捧杀了青年演员!”

新人专场成秀场

著名越剧演员赵志刚指出,近年来,上海越剧界不遗余力扶植新人,先后举办了“小蝶杯”上海越剧新人首演剧目评选演出,“越女争锋”全国越剧青年演员电视挑战赛等。从去年9月至今年6月,越剧院还挑选了10位优秀青年演员,为他们举办跨年度的“越苑青春风”个人专场,每人2场总共20场演出,迄今演出业已过半。但专场也暴露出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如有的专场成了秀场,不但剧场门口摆满了祝贺花篮,剧场里还有不少戏迷挥舞荧光棒,举起灯牌,拉着“×××的骄傲”和“家乡戏迷支持你”等横幅,一些流行歌手演唱会上常见的“风景”都被搬到了扶持新人的演出现场。

戒除虚荣是正道

上海戏剧学院一位教授拿出了一张报纸。报载:“×日晚,逸夫舞台座无虚席,连走道上的加座也坐满了观众,‘越苑青春风’推出的×××专场气氛十分火爆,一些热心的戏迷甚至特意乘飞机来上海观看演出。但少数戏迷在最后一个折子戏演到一半时就随意走动、旁若无人地大声呼朋唤友,准备去后台献花,全然不顾自己的行为影响了别的观众,未免令人有些遗憾。”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还举例批评,有一位挺有才气的青年演员,在自己的个人专场发挥出色,但对别人的专场敷衍了事,不但多处脱板、吃螺丝,还老是忘词看字幕。这位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越剧新人要发扬戏曲的“一棵菜精神”,不能务虚名、图虚荣,更不要把精力浪费在组织所谓的“拉拉队”和“别苗头”上。

且慢称“家”真爱护

淮剧名家何双林对节目主持人在串联稿中的溢美之辞和过头评价特别反感。一位刚学了一点基本身段与动作的青年越剧演员就被评价为“能文能武、文武兼备,极具舞台驾驭力与感染力”;一位青年沪剧演员刚塑造了几个角色就被称赞“个性鲜明,情态各异,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一位下社区演出的青年评弹演员甚至还被介绍成“著名表演艺术家”……何双林希望社会各界和观众朋友真诚爱护青年演员,对他(她)们且慢称“家”。他指出,如今被骂杀的少,被捧杀的却多。他批评有些所谓评论家,不讲批评的标准和原则,一味吹捧;有些演出商只关心市场票房,一味商业化炒作,而这种不负责任的炒作传递给青年演员的是错误的信息,还有一些所谓的“排名榜”,实质上是“分裂榜”、“捧杀榜”。(记者 端木复)

(摘自 《解放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