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春晚可谓戏曲界一大盛世,名家纷纭,硬功夫了得。较之央视一套的春晚,还是很可看的。但还是忍不住罗列以下八诫,聊作建议,也作倾泻之用。
一诫京剧称霸。写这一诫,而且还放在第一,势必在讨一大群人的骂。不过尽管如此,我还是要说。戏曲春晚既谓之“戏曲”而不谓之“京剧”,就是中华戏曲大团圆之体现也。我数了一下,总共33个节目,京剧20个(包括小品之类),地方戏13个。以前我不喜欢京剧,为了等其中一两个越剧唱段(有时甚至只是一两句),要看一摞的京剧,实在是没什么耐心,索性不看。现在被客观熏陶得有些喜欢京剧了,可见京剧的魅力,可见节目安排者的苦心,也可见京剧节目的数量确实巨大。无数地方戏迷在抱怨怎么自己喜欢的剧种才那么可怜巴巴的一两个节目。不过地方戏种类繁多,也照顾不周全啊,众口难调怎么办?演京剧咯。
二诫华丽铺张。全国性的春节戏曲晚会,本当隆重些。但当隆重成了铺张,就如孔老夫子说的,过犹不及。戏曲春晚当然比不上央视一套春晚的排场,但就戏曲这门比较朴素的艺术来说,已经很豪华了。戏曲春晚当然不可能简洁到整个舞台上就一桌两椅,不过有些多余的东西确实该省省。主要就是伴舞(不是武打)。我喜欢称之为集体舞。一大群姑娘身着五颜六色弹眼落睛的奇装异服,主角混在其中,一下子还真找不到呢。满满当当热热闹闹塞满一舞台的人才像过年吗?主角一个人的确可能显得有些孤单,但也要考虑一下,那么多人伴舞,得要多少盒饭呐?而且哪怕主角被挡得严严实实,观众还是主要看主角,少有看伴舞。伴舞的人白白地多辛苦啊?再说伴舞的服装是一年比一年夸张,用料一年比一年多,而且一次性使用,多浪费布料啊?再有便是布景,别太富丽堂皇,虽然是过年,最好也设计得雅致一些、朴实一些,毕竟富丽堂皇的戏也不在多数。能将春晚与折子戏融为一体那是再好不过了。顺便说一句,别再搞服装创新了。伴舞的越露越多,演戏的穿得跟武侠剧似的,果真很好看么?
三诫随意客串。戏曲晚会当然有一定娱乐性,请些界外人士客串本无可厚非。不过客串的名人最好稍微符合一下戏曲的要求。像这次殷秀梅的《贵妃醉酒》,早已淹没在唾沫星子里了。不由想起前些天看到一美声男歌唱家,穿着燕尾服捧着谱子唱老生,一出场台下已经笑成一片了。我就奇怪了,怎么从来没听说请于魁智他们去客串唱《卡门》?戏曲也是门艺术,难道就这么玩玩?美声我外行,不过觉得美声版《醉酒》当歌听还算可以,当戏听就忍不住要换频道了。戏曲小品似乎也是每年必备的。如果评价得不客气些,便是闹剧加应景。闹则闹矣,调节气氛嘛,本来过年就要热热闹闹。不过闹也闹得专业一些。我觉得鞠萍姐姐演得还挺像样的,至于孙晓梅,不如换成白燕升,唱得这么好不用,多可惜。而且小品是点缀,精简一些方好。不如像濮存昕,唱不好就不唱,来段舞剑。尽管水平比较那什么,但无伤大雅。慎重客串,对维护嘉宾形象也颇有利也!客串,不如反串。看这次杨赤的李艳妃,多有味道。 还发现一点,客串的内容往往很长。有一年小提琴、芭蕾、越剧合演《梁祝》,前面跳了老长一段,好不容易轮到花花她们出场了,一人四句,一分多钟,居然就谢幕了!喧宾夺主到这地步,我也没什么想法了。一年的越剧期望再度泡汤。
四诫联唱。说到联唱,我只好牺牲小我,不提越剧,因为她高不成低不就,还轮不到联唱。高如京剧:唱《锁麟囊》,一群打旗的,在旗帜的掩映下,一个个薛湘灵陆续钻出来,一人唱几句;唱《铡美案》,一排包公像跳集体舞一样一字排开包围舞台。不是说联唱有多不好,有一次三组人马唱《二进宫》,在一个转台上用屏风三等分隔开,一组唱了一段,转过去再另一组唱,独立而完整,又十分和谐。联唱有好处,可以一戏多听,互作比较。但多名演员同时出现在一个空间就别扭了。像今年是新人的《岳母刺字》吧,没有了岳飞,一个岳母只好对着另一个岳母唱。不知是把另一个岳母当成岳飞用,还是岳母自己在照镜子?专业戏曲演员在戏曲春晚上只能唱几句,却不惜化长时间让非专业嘉宾唱一整段,是不是有点浪费?不如互换一下,嘉宾联唱,若难听也不至受罪太久,若好听也可以小试锋芒回味无穷,多好! 低如地方剧种,只能剧种联唱了。比如江苏戏曲,有一次好像是淮锡扬评弹联唱吧,四位演员身着旗袍轮流上场,唱着关于公路建设信息发达的内容。本来就难得上一次春晚,这样的联唱,基本看不出什么剧种特色。估计江苏戏迷都会前看后忘,更不用说广大对此不太了解的观众了。与其如此,不如让这些剧种以各自的特色剧目联唱。
五诫改创。就如前面说的,戏曲的特色是不太与时事直接接轨的。给我感觉比较与时事接轨的是二人转这些不知是称戏还是曲艺的剧种。农民丰收、生活美满、城市发展这些题材还是通过曲艺的形式表现比较好。至于戏,还是按照其原本吧。每次戏曲春晚基本都有些特地创作的戏歌来庆祝新春。这不由让我联想到央视一套春晚的新创作民歌。很多都寿命短暂,活不过当晚午夜。既然如此,11套的戏歌一首足矣,多则浪费。说了内容的改创,我又想到了表演形式的改创。那不叫“创新”,而叫“创心”,看得我心灵暴受创伤。这次的越剧《梁祝》,居然称之为越剧,我也服了。从头到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音乐,而且唱来唱去只是那一小段曲子。小提琴曲《梁祝》从越剧发芽不错,可以这样的方式攀亲,实在大失所望。我记得多年前赵王子有一出同曲同词的普通话版戏歌,这次所不同的是将普通话改成了越剧发音,于是戏歌就变成“越剧”了。越剧上春晚,基本都是《红楼》《梁祝》,即使有其他剧目,也基本都是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传统戏。不过这《梁祝》倒是常演常新,新得我都快不认识了。
六诫清唱。看戏当然要彩唱,化好妆穿好了行头才过瘾么。一些节目在堂堂春晚中只是清唱,委实地不爽。像今年,听说有小言和尚老的《曹杨》,十分期待,想着人家小言好不容易重唱这出经典作品,怎么也得重温一下当年玉树临风的扮相吧?谁知,安排在“点播时间”,清唱一段完事。且不说够不够正式,你看小言和尚老唱时动作神态都丰富得很,既如此,为何要省这一次化妆登台呢?再说肖雅的《红楼梦》,本来越剧只有两个节目,去掉一个不伦不类的《梁祝》,只剩她了。不论气声与否,好歹也是越剧,就这么清唱一下,于是我对这次春晚的越剧节目极端失望。当然,老先生们清唱,观众是可以理解的;中青年演员也清唱,是因为彩唱太多导致观众视觉疲劳?还是高高在台上缺少亲和力?愚以为,视觉疲劳更在于花里胡哨的伴舞等非主要因素,至于亲和力,有梅先生等四位名家、宋老先生的连画带唱、四位票友的热情表演,足矣。
七诫主持不恰。主持人可谓是春晚的灵魂。虽说不必大段大段深情朗诵,但风格轻松到一定境界也会有些影响。比如朱世慧二人有一段饰演太监,那就不必以这个角色身份去报娶媳妇的幕了。年轻的主持人不一定都是戏迷,对某一些戏曲外行也正常,但要尽量避免表现出来。我发现主持人都挺喜欢说“一看您这身打扮,就知道要演什么什么”。这次这样说豫剧《花木兰》还合适,但说“越剧”《梁祝》就牵强了。王志萍和黄慧这身打扮,一看就知道不是传统服装,但主持人说一看就知道要演传统剧目,“眼力”果然不是一般的好,串词预约的成分也太明显了点。
八诫画面特技。记得蛇年的导演说戏曲春晚是电视晚会,所以电视手段是它的优势。举了个例子好像是《水漫金山》里的那个“火圈”。那位导演好像对此挺满意的,我这里就要很不好意思地泼他的冷水了。现在国内武侠片、科幻片里用的三维特技都能一眼看出来是假的,何况并不以此为长处的电视晚会?“火圈”在舞台上下飞来飞去,青白二蛇一跟头钻过“火圈”,台下一片掌声。不知是为“火圈”的设计叫好,还是为演员的武打叫好,抑或是为演员能准确钻过“火圈”的高超“工夫”叫好?戏曲本是讲究真材实料的。与其弄个纯真可爱的“火圈”,还不如单单融合几个钱塘潮的镜头呢,正好让像我这样没去过海宁的人饱饱眼福。
说了这么多,确也挺难为戏曲春晚的同志们。还是体谅他们的工作咯:
戏曲春晚年年搞,
有叫差来有叫好。
顾此总会失却彼,
谁让众口太难调!
本贴由阿彬于2005年2月16日21:59:33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