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越剧之乡”,嵊州到处都有越剧的痕迹,随处可见的越剧培训班,流动演出车,甚至走在大街上都能听到行人嘴里随意哼着的越剧小调。日前,记者前往嵊州,跟随当地两个小有名气的民间职业剧团,一起下乡演出。车子经过的乡镇都能听到越剧的丝竹声,舞台下面人头济济,这些红火的景象是城市的剧院很难看见的。

一场戏有上万人看

早上9点,记者从嵊州出发,驱车两个多小时到达台州路桥城南街道一个叫方家村的地方。车子还没到村口,就听到不远处传来了袅袅越剧唱腔,很是热闹。
戏台建在村口的杨府庙里,听说是几年前村里花了将近10万元刚刚修建成的,记者去的那天刚好赶上当地庙会,每年这个日子,村里都会“请嵊州越剧艺术一团来唱5天的戏,大家一起热闹热闹。”
“每次演出前五六天前会看到海报,消息自然就一传十、十传百地散布开去。有的村民不仅会带全家来看,还会通知附近村的亲戚来看。如果戏班特别有名,来看戏的会超过上万人。”村民余阿友告诉记者。
在杨府庙门口,摆了很多做小买卖的摊子,卖一些糖果、瓜子、甘蔗、花生、馄饨、香肠、茶水等,有外地人,也有本地村民。
“锣鼓响,脚底痒。”然而,锣鼓未响,戏台下已挤满了人。用一条条长木凳排成的观众席上,观众绝大多数都是白头发的老人,手里拿把大蒲扇,哗啦哗啦地摇着,边聊家常,边等着开场。中午的戏还没开演,晚上的演出剧目就已经引起了现场戏迷的关注,舞台的右边有一张大红喜纸,上面写着“晚上×××夫妻赞助一场《桃花太子》”。
“这个剧很新,没有看过,这个‘桃花太子’估计很风流。”张家阿婆的一句话把大家都逗乐了。
丝竹声响,帷幕拉开,台上电脑字幕、天幕灯光、无线话筒调音台,很多和剧院里一样先进的设备一一呈现。

外村戏迷骑车赶场

“农民越剧团,同吃家常饭,戏价蛮公道,做戏却卖力,剧目只只好,相戏(相戏,天台方言,即看戏)明事理。”这是台州一位戏迷给民营剧团的评价。在台州和嵊州的农村,民间职业剧团的演出已经成为了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要有演出就可以看到从四面八方赶来看戏的群众。
“我们住在旁边的新桥镇,离这里才10公里路程,所以就骑着脚踏车来了。”64岁的陈士富指着身边的一圈朋友告诉记者,他们的消息很灵通,哪里有演出,大家就会互相通知,然后一起“赶场”。“一般都是村里出钱包场,或者谁家做寿、周岁都会出钱,包一两场戏,让乡亲闹热闹,不要钱,白看的。”
陈士富话音刚落,坐在他旁边的方建国强调说:“我们不是乱赶的,戏好,表演好,多远我们都去;表演不好,再近我们也不会去。”他说,前段时间他们就在隔壁村赶过一个场子,演员很差劲,“下面的观众才二十几个人,大家都看不下去了”,结果原定3天的演出,只演了一场就结束了。方建国说他看了一辈子的戏,一听唱腔一看身段就知道好不好。“有次演出,请的都是好演员,演得真是好。有上万人看呢。”那次的演出连演了三天,尽管演出场地离陈士富的家挺远的,但是他还是每天骑着自行车赶过去,一场都不落。但是,这群喜欢看越剧的人却很少进剧场看戏。
他们认为,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剧场里的演出太少了,很多戏也不好看,“在这里,我们想听什么戏,可以自己点,而且,这几个剧团唱得都不错,不比专业的差。”
陈士富说,除非茅威涛、吴凤花那样的名角在剧场演出,价钱不是太贵,他们才会去看。
记者问:“多少价钱的门票不算贵?”陈士富想了想说:“不要超过100块吧。”

做得辛苦赚得也多

晚上6点半,在温岭泽国镇塔岙村的庙里,嵊州群艺剧团正在这里演出。
离晚上7点半的演出还有一段时间,演员们满脸油彩地围坐在观众席的红漆木凳上拣起菜来,还有几个女演员用简单的布围在腰间,在过道边的水池里洗衣服。
演员的休息室设在舞台旁边的一间低矮的平房里,说是休息室其实是庙里的一个大杂物房,里面堆满了演出道具和服装。休息室的里间便是演员们睡觉的地方,没有门,只是用简单的帘子隔了一下。
记者撩起帘子,几名女演员正坐在床上对着微型电视机看得聚精会神,发出一阵一阵的笑声。“那个就是我们团里的顶梁柱叶竹琴,她可是嵊州第一小生哦。”记者身边的一位演员指着一个“小生”说。
叶竹琴是专业剧团出身,在所在的剧团倒闭之后被重金邀请到群艺团。
“刚来的时候真是不习惯,动不动就想回去,太辛苦了,”在专业剧团很少有演出的叶竹琴,到了群艺团后每天都有演出,多的时候一天三场,少的时候一天也有两场,“专业剧团的演出,照着剧本背背就可以了,但在民间职业剧团,还要演路头戏(没有剧本,由演员现编现演,自由发挥的戏),每天没事的时候还要对着小电视机学新戏,太累了。”
但叶竹琴一留就是9年,“每年5万元的工资还是不错的,而且,我家里刚在市区买了套房子,又想送女儿去好一点的学校念书,所以,即使累也是值得的。做得辛苦,赚得也多啊。”

十多年来从来没亏过

“我做了十多年越剧,生意从来没亏过。”嵊州群艺团团长石国荣的喉咙梆梆响,也难怪他说这话时底气十足,今年才过了一半,剧团的演出已经预定到明年2月份了,“平均4500元一场,很多地方都好几个月前就付了定金,怕被别人抢走。”嵊州群艺剧团是去年嵊州民间职业剧团里演出最多的剧团,演了650多场,年收入高达130万元。
而17年前,石国荣只是剧场里一个搬道具的工作人员。
1988年,群艺馆下属的剧团解散了,石国荣承包了下来,开始了他的越剧演出经营之路。
“刚开始,剧团不过十来人,只能演些路头戏,分配方式和其他剧团一样是记工分,演一场分一场”,但留不住人。
到了第二年,石国荣就大着胆子把分配方式改为包月制,每个月发固定工资,“当时的剧团都是工分制,就怕如果没有戏演,没钱发工资。”
现在,分配方式又变了,石国荣让演员们自己报身价,“你有多少水平,值多少钱,自己说,只要大家喜欢你的戏,我就给。”现在的群艺团,一个台柱子年薪能达到5万元,还不包括演出吃住费用。
群艺团有现在的规模,离不开石国荣最初的魄力。“我拉着一帮人到处跑,演完后再谈价格,演得好就多给,不好就少给,但是从来没有一次老百姓说不好的。”群艺团每年都要去温州乐清演出,就是当年石国荣跑出来的业务,一直延续到现在。
民营剧团也排大戏,群艺剧团压箱底的大戏有20多部,可以连演40多天。但是他们排戏有个特点——快!一场三个小时的大戏,一个星期就能拿下来。
每年,石国荣都找专业的导演给剧团写新戏,排新剧。石国荣说和这些导演们合作时间长了,导演收的费用要比专业剧团低很多,“有时候他们还会拿着写好的剧本,免费让我们排。他们想通过我们的舞台来听听观众的反应;我们需要他们的新戏来充实舞台,我们一直合作得很愉快。”
现在,最让石国荣头疼的就是演员太少了,“现在的孩子很少愿意来民营剧团,总觉得名不正言不顺,愿意来的也未必吃得起苦。”

(摘自 《今日早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