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四老喜留“真经”

为期6天的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舞台生活70周年庆贺演出圆满结束。这次活动,不仅是对越剧四老艺术人生的纪念,也是对越剧近百年发展史的一次回溯和巡礼。连日来,四老不顾疲劳,言传身教,与数代弟子学生亲密接触,掏腹交心,给新世纪的越剧留下了难能可贵的“真经”。

越剧的繁荣离不开观众

6天来,上海的越剧戏迷就像过节一样,天天来向德高望重的流派创始人致敬,为登台演出的流派接班人捧场。剧场外人头攒动,持币求票者情急之状令人感动;剧场内座无虚席,连过道走廊上也站满了人。青年演员吴群说,这样的场面绝不亚于歌迷欢迎大牌歌星,使大家对越剧美好的未来更有信心了。当老艺术家面对蜂拥台口热烈鼓掌的观众,要求弟子们把手中的鲜花都送给台下长期关爱、支持越剧的戏迷时,当一位位老艺术家站在台上由衷高呼“我们的越剧艺术属于人民群众,属于在座的观众朋友”时,谁不为之动容!袁雪芬告诉记者,当年内战即将爆发、中共代表团撤离前夕,周恩来同志还专门向夏衍等指示,要努力开展戏曲界的工作,因为戏曲演员联系着广大的观众,必须重视。她说,一个剧种能否生存,是否有生命力,靠的决不是评几个奖,而是观众的认可、喜爱和支持。当然,也离不开编、导、音、美、演在内的整个越剧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不分家,才会出名剧、出名家

6场演出形象展现了越剧四老创立流派、创新艺术的进取精神,也生动反映了个人流派的形成离不开团队的共同努力和综合艺术的“一颗菜精神”,更离不开一个团结、竞争的生态环境。从舞台上“越剧十姐妹”的合影到今天越剧四老的庆贺演出,从个人专场中的无私合作,人们悟到了一个真谛,那就是没有团结的竞争是低级的竞争,没有竞争的团结是庸俗的团结。1947年《山河恋》演出时,袁雪芬顾全大局,在戏里扮演戏份不多的小丫头,但她和尹桂芳演唱的“送信”唱段却流传至今。人们纪念四老,要把袁、范、傅、徐看成一家。只有不分家,才会出名剧、出名家。将不同风格的流派创始人亲密地聚在一起,就是号召越剧界的大团结、大协作。没有这种团结协作精神,就不会有剧种的整体进步。没有个人独创和竞争,也就不会有越剧今天的百花齐放、流派纷呈。

不要做“克隆”出来的复印件

在座谈会上,著名戏剧专家刘厚生认为,以越剧四老为代表的艺术家群体,在既竞争又团结中创造了越剧的百年辉煌。这种竞争是从自身特点出发不断创新的竞争。作为四老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决不能以“某派传人”而故步自封,而应继承老师的先进思想、开放态度和原创精神,永远不要让越剧的发展停滞下来。四老十分赞同这一观点,她们并不反对众多的追随者和学生从模仿入手,因“像”入派,但没一人主张越像越好。她们告诫青年,不要做“克隆”出来的复印件,不要因模仿而失去个性,失去自身,更不要因形式而歪曲了艺术灵魂和原创精神。她们鼓励后来者要善于学习,善于化用,广采博收,超越自己,用不断创造的新角色和新人物,使流派在薪火传承中与时俱进。(记者 端木复)

(摘自 《解放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