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一批大学生来上海暑期实践来。这些学理工科的莘莘学子,不下工厂,不进科技所,却偏偏进了让人大跌眼镜的地方——上海越剧院!他们要走访老一辈越剧表演艺术家,要对越剧的现状进行调研。
日前的一个下午,记者还未进上海越剧院的会议室,里边就先传来越剧《九斤姑娘》的唱腔。这一呤吓腔,可是真正的越剧老调呵,现在在专业舞台上可是难得听见了。推门进去,发现演唱不是平时熟悉的越剧演员,而正是清华大学的学生们,他们正与越剧院的青年演员在交流呢。原来,他们都是清华越剧协会的会员。在他们一周的日程表上,从早到晚都排得满满当当:既有与袁雪芬等老艺术家的座谈,也有与钱惠丽等越剧明星的交流,更有下排练场的实地调查。
这些清华学子说,在北京喜爱越剧、学演越剧,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呢。没有琴师,每周的活动时间,只能跟着固定的伴奏带清唱;没有专业越剧老师,只能看着录像比划动作。但凭着一腔热情和对越剧的喜爱,上个学期,他们破天荒地排演了一台越剧专场,演出了《梁祝·十八相送》、《山河恋·送信》等7出折子戏。这在清华园里,着实轰动了一阵子。在北京,买不到越剧服饰,他们自己动手做;实在做不了的,就向越剧故乡嵊州的戏曲服饰店邮购。第一次能够成功举办专场,着实鼓舞了他们的信心。他们赶紧趁热打铁,借着暑假来上海越剧院实践了。他们很真诚地说,希望经过一番深入调研后,能写出一份越剧发展的调查报告,为越剧今后的发展出一点力。(记者
张裕)
(摘自 《文汇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