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徐、范、傅从艺70周年专场演出展现越剧改革发展史

报道背景

10月15日至20日,越剧流派创始人袁雪芬、徐玉兰、范瑞娟、傅全香将在上海大剧院举办从艺70周年庆贺专场。届时,来自国内20家越剧院团的200多位演员将联袂登场,为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开幕演出添上一缕亮色。

流派专场不突出个人

82岁高龄的老艺术家袁雪芬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她说,现在的不少纪念活动和各种流派演唱会实在是搞得太多、太滥了。有的演员搞个人专场,只顾突出个人,将自己的照片和说明弄得大大的,而同台演出的合作伙伴位置都处理得很低、很不起眼;有的干脆连编导、作曲等主创人员的名字提都不提。作为一名演员,个人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虽然你站在台中间,但永远不要忘记,台上台下、幕前幕后有多少人在帮助你成功。
袁雪芬表示,这次活动她不准备搞一般的流派专场,而是想通过演出来形象展现越剧改革与发展的历史经验:为什么越剧产生在浙东嵊县农村,却能在大上海站住脚,成为深受市民欢迎的剧场艺术?为什么众多地方戏曲剧种中年龄较轻的“小妹”,却走在了许多古老剧种前而成为全国的大剧种?为什么越剧能够产生这么多唱腔流派?她认为,关键就在越剧人善于学习,勇于革新。

反对学生刻板地模仿流派

谈起这次各越剧流派优秀传人和再传弟子的难得盛会,老人清瘦的面容露出了笑意。她的爱徒方亚芬近年来接连不断地在《早春二月》《蔡锷与小凤仙》《红楼梦》《木棉红》《救风尘》《千古情怨》等剧中塑造了文嫂、小凤仙、林黛玉、冼英、赵盼儿等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艺术形象。她说,她历来反对学生刻板地模仿流派,不顾剧情地套用流派曲调。如果唱腔设计不从人物出发,不从剧情出发,不根据不同演员的条件来创造,越剧怎么会进步,怎么会多姿多彩。所以她一直支持并鼓励钱惠丽、赵志刚、方亚芬们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当记者谈起戚雅仙、张云霞、金采风、吕瑞英等一批表演艺术家在学习继承袁派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先后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流派时,老人说,艺术发展就要这样,学众家之长,创自己之新,这样,越剧才能流传下去。

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谈起从艺70年的往事,这位去年荣获国家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的老艺术家感触颇深。她指出,一部越剧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史,只有不断改革才能前进。袁雪芬回忆,50年前她在北京开《西厢记》座谈会时,田汉、欧阳予倩都谈到越剧来自戏曲,脱胎于戏曲,要努力创造出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新戏曲。她很同意这个观点,并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她认为,当前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从编剧、导演、音乐、舞美、表演等多方面对越剧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因为长期以来越剧理论的薄弱一直是阻碍越剧艺术发展的瓶颈,为此,越剧艺术理应尽快形成自己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记者 端木复)

(摘自 《解放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