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首场“名家名剧月”艺术欣赏讲座,著名越剧演员茅威涛
声腔拓展唱腔表现力
汇聚京、昆、越、甬等10台扛鼎之作的《迎世博•长三角名家名剧月》系列展演将于3月15日在东方艺术中心上演。前晚,“名家名剧月”的首场艺术欣赏讲座———由茅威涛主讲的《向未来展开的越剧》率先登场,为精彩的展演月预热。讲座吸引了众多茅威涛和浙江小百花的“粉丝”,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谈及自己坎坷曲折的越剧探索路,茅威涛自比“荆轲”,“就算这是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抉择,我们也有使命让年轻的越剧继续年轻,努力创造一种更开放的越剧,让越剧向未来尽可能地充分展开。”她表示,年底前还可能再度携新作来沪与观众见面。
表演走出技术上的断乳期
此次讲座,茅威涛从越剧的起源开始,就其表演手法、声腔形成、剧目积累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向来被认为走在越剧改革风口浪尖的茅威涛,也谈及了自己长年来在越剧探索创新路上的一些心得,颇为引人深思。她指出:“尽管如今越剧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流传影响最广泛的剧种之一,但它毕竟还是一个年轻的剧种,尤其是在表演艺术领域。它的表演美学体系还有待于建立,在这个领域还有非常大的探索与发展空间。我们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才有可能让越剧走出表演技术上的断乳期,创造和完善越剧自身的表演艺术体系。”
毋庸置疑的是,茅威涛在越剧表演之路上的探索成果是非常突出的,从《西厢记》里的张生到《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再到《寒情》里的荆轲,虽然都是越剧人物,却和以往传统的舞台形象有了迥然的气质。排演《西厢记》时茅威涛试图寻找更丰富的舞台表现手段,主动向川剧前辈学习,从川剧表演中借鉴了踢褶子的表演手法,将这个源于川剧的绝招与越剧里的张生相结合。《孔乙己》的“桃花源”一场中,她则使用了京剧麒派表演中那种交错前行的蹉步,还运用了“叠帔”的手段,最绝的就属她在《寒情》中对小生手里的那把扇子做了特殊的处理,让这个天下闻名的侠客多了一分文化内涵。
这些手法虽是从别的剧种借鉴来的,但在茅威涛看来,其最大的难度就在于如何将这些借鉴来的表现手段与越剧原有的表现手法天然地融为一体。茅威涛坦言:“与‘拿来’同样重要的,是如何将其化为越剧表演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和成熟越剧的表演体系,并结合越剧原有的种种表演手法,开拓更大的表现空间。”她强调:“这是我们这一代越剧演员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我们有义务通过自己这一代人的共同努力,或者再加上下一代演员的努力,使越剧真正形成自己的表演美学,让越剧的表演也能够与那些历史悠久的剧种站到同一个水平上。”声腔拓展唱腔表现力 茅威涛师从尹派,这是特别擅长表现男性绵长悠远的书生情怀的流派之一,也是最不拘泥于形式、变化最多最易形成自我风格的流派。作为尹派女小生,茅威涛一方面继承了尹派的演唱风格,另一方面也在积极探索符合自己声音特质的演唱风格。
从早年演《何文秀》等传统剧目只求模仿的阶段,到演《陆游与唐琬》、《西厢记》开始依据尹派唱腔的基本旋律,在尽量保持流派特色更符合剧情的前提下,尝试着在旋律、唱法上做一些更适宜自己嗓音特点、更能发挥个人特长的独特处理,再到《寒情》、《春琴传》中自己设计唱腔,茅威涛一直致力于寻找表现力更强的旋律与唱法,让流派与自我的特点浑然成为一体。
这样的做法虽然引来不少非议,但茅威涛表示:“对传统的越剧旋律做新的更细腻的处理,拓展越剧唱腔的表现力,与保留越剧原有声腔的优美并非是矛盾的。越剧以及流派应该成为一种像基因一样无处不在的韵味,而不仅仅是一些基本调式与乐音走向。对于我来说,越剧以及尹派的特色,就像血液一样已经渗透在我的生命之中,我和我的同行们一样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必须保持以及强化的是越剧的韵味,包括越剧的发声以及行腔的方法。正是因为坚守了声腔的这一根本,并在行腔上始终延续传统的基调,我们才守住了越剧。”剧目儿女情长也需注入人文关怀 以往凡是谈到越剧,都让人联想到才子佳人、花前月下,似乎越剧走不出儿女情长的套路,而茅威涛的《孔乙己》、《藏书之家》、《春琴传》等让人看到了不一样的越剧。她坦言:“随着时代的改变,戏剧的生存环境也变了。在面对越来越多高学历的越剧爱好者的情况下,越剧当然需要重新为自己定位。”
“对于我们这一代越剧演员而言,不能再把眼光停留于表现家居女性最为关注的儿女情长这一狭窄领域。”茅威涛直言,“题材的局限会大大限制越剧的魅力,就算是儿女情长的题材,也需要注入全新的人文关怀。”当初在《陆游与唐琬》和《西厢记》得到业内外的肯定时,就坚持要走出新路,创作《寒情》、《孔乙已》、《藏书之家》等新剧目的茅威涛,虽一度备受争议却依旧执着。她说:“我们需要知道,越剧除了表现人类亘古存在的爱情主题以外,是不是还可以有更多的人文追求,是否能够找到越剧自己的深度模式,带给观众以欣赏、思考的愉悦;越剧、尤其是越剧的女小生,除了演陆游和张生这样的角色以外,有没有可能在舞台上展现出更多层次更多色彩,有没有可能塑造像荆轲、孔乙己这样一类全新的人物形象。”
茅威涛以当年袁雪芬老师破天荒地扮演祥林嫂举例:“当初袁老师就是因为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祥林嫂这样的角色而得到观众承认,既然我们的前辈以这样一种姿态与当时的新文化直接进行了对话,大大提升了越剧的品位,为什么我们现在又要固步自封呢?我们的前辈在选择具体剧目时已经触及到对文化的思考,我们必须发扬这个传统而非漠然甚至是丢失。”她强调:“只有题材的开拓,才能让越剧在今天的社会里有更多的文化承载,才能让越剧得以分享我们这个时代的思考,站在时代的精神高地上,和这个时代的主流观众产生情感与思想的共鸣。”(记者 朱渊)
(摘自 《新闻午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