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提要
“东北行”马鞍甫卸,越剧名小生钱惠丽又冒暑投入新戏《白衣卿相》的紧张排练。虽然逸夫舞台的两场试演要到20日晚上,但戏迷们一听售票便蜂拥而至。一场戏票已卖掉,50元一张的低价票更被争购一空。一位演出商说:“这就是明星效应,这就是明星演名人的票房号召力。”
与“红楼梦”结下不解之缘
谈起钱惠丽的成星之路,这位徐派传人对恩师、对上海有着深深的感谢。她说,越剧虽不是上海土生土长的剧种,但越剧在上海的发展,恰恰实现了整个剧种的繁荣。前辈们云集在这里,进行新越剧的改革,创作出一部部经典,一个个流派。今天,在上海越剧院,像她一样的“海飘族”就有40多位。
高中时,只因看了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越剧电影《红楼梦》,钱惠丽便放弃考大学,进了诸暨越剧团。1988年,他们夫妻抛开原有的一切,一个拉主胡,一个唱小生,双双闯申城,进了以“红楼”命名的越剧团。她感慨地说,从学戏时学《红楼梦》开始,她就迷上了高昂激越的徐派唱腔,演了不同版本的《红楼梦》,还拍了越剧版电视连续剧。一直到最近院里的“南方行”、“西部行”和“东北行”,最受欢迎的还是她演的贾宝玉。
演“邢月红”寻找艺术突破
钱惠丽虽然错过了传统学戏的最佳年龄,但较充沛的文化准备却使她在塑造舞台形象时更自觉、更理性,摆脱了亦步亦趋的描摹。来沪后,她先后出演了《紫玉钗》《真假驸马》《玉簪记》等大戏。多年来的人磨戏,戏磨人,使她的演艺日臻成熟,然而她并不想依靠优越的外形条件轻轻松松做个越剧明星。她说,越剧前辈几乎人人都有与自己名字紧密相连的艺术形象,所以她一直努力寻找突破。5年前,她终于等到了《舞台姐妹》,等到了邢月红这个越剧从未有过的艺术形象。跨流派、跨行当地去表现邢月红贪慕虚荣一步走错一错再错又幡然回首的人生坎坷,演徐派小生又演傅派花旦的钱惠丽终于细腻生动地演绎出主人公的心理嬗变,打动了观众和专家,赢得了第1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第9届文华表演奖,成为剧院同代演员中获奖次数最多、获奖级别最高的一位。
扮“柳三变”为了越剧明天
《白衣卿相》是院里继《千古情怨》后推出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中又一台新剧目。与以往缠绵悱恻的才子佳人戏不同,导演熊源伟要求她汲取话剧的表演形式,以“另类”的手法来塑造“另类”的柳永,通过“单水袖”等夸张写意的形体表演与现代舞蹈的韵律语汇来外化人物个性。她认为,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美学境界是不断艺术实践的结果,只有观众的接受与认可才是一个演员的终极追求。梅兰芳20岁成“伶界大王”,演改良戏《天女散花》,演现代戏《一缕麻》,从北京、上海演到苏联、美国,到花甲之年还演《穆桂英挂帅》,由此成为世界三大演艺体系之一的创始人。“今天,我们可以靠祖师爷传下来的《红楼梦》《何文秀》起家,但终该要有几个自己创新的新戏新角色。”在不断“演出来”的基础上成名成派,这是钱惠丽的艺术追求。(记者 端木复)
(摘自 《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