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京结识一个唱越剧的朋友,方开始关注越剧,从一个喜欢京剧的人来看越剧也可能会有更多的奇谈怪论。
最近几年在文艺体育界均发生了一些现象,很是耐人寻味,从打台球的神奇小子丁俊晖到年仅十五岁的围棋高手周睿羊,他们的出现令人惊奇,他们的成人长过程又令人佩服,这些现象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是有一定规律的,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有几个共同的特点。:
第一;培养方式的不同,
第二;官方色彩少,与政府基本无关。
第三;自筹资金,开始阶段非常艰苦。
第四;基本上都属于没有退路的招法。
我因工作关系和他们有些接触。方知他们的艰辛。他们在没有节假日的情况下度过童年,这是一般孩子不很相比的,
体育是这样,文艺也是如此,京城里出了个郭德刚,此人的出现类似刚才讲的现象,但郭德刚的出现确得益于京剧。两年前京城里出现了一个“老车站剧社”在前门演出,每周日日场演出的戏均是传统剧目,演员大部分是中国京剧院和北京京剧院的年青演员。在此演出被取消前己经达到了人满为患,出售站票的现象。之后郭德刚的出现就好多了。但文艺毕竟和体育略有不同,体育不能轻易换人,否则金牌没门,大家都不好交待,而文艺就不一样,从样板戏开始就是领导决定由谁演,谁就演,领导决定演什么就演什么。
刚才讲的这些都在为下面做铺垫,刚才讲结识越剧演员,爱屋及乌,方开始注意越剧,只知道百年越剧从《十件头》《倪凤扇茶》开始到后来的《梁山泊与祝英台》,《祥林嫂》,《红楼梦》等。再往后是现在的《藏书之家》,《阿育王》。一路看下来,为越剧的变化而赞叹,为人们的大胆设想而惊叹,为越剧的前途而悲叹。越剧和京剧以及其它戏种一样更加面临一个生存,发展的问题,
下面应该讲结论了。
要明确文艺和体育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这样便于分析问题,体育和文艺一样都要有扎实的基本的基础,不能偷机取巧。但体育追求的是更高。更快,更新,更强。否则刘翔也不会老破纪录了,而文艺更追求的是表演艺术,因此更应追求传呈,流派,精益求精,而不是一味的创新。
那么为什么总有些人不惜毁了越剧而热衷于创新呢?这里面无非是以下几个因素第一:谁能创新谁就能出名,能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第二,有关部门专门拨钱出来搞什么工程,要想拿钱就要创新,第三;形势所迫,本来功夫就差,传统戏人家全知道,都懂。没办法演,只能另僻蹊径,搞些中外结合。洋为中用,通俗歌曲越剧调,看一出越剧相当看了一场综合歌舞晚会,热热闹闹的,就象过节一样。
生存和发展是紧密相联的,没有生存谈不上发展,不发展也很难生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想可否借鉴上面讲过的某些现象给我们的某些启示。
不是不可创新,如果没有一百年前嵊州市东王村的搭台首演(本身就是一次创新)也不会有今天的越剧。但创新不是唯一的和万能的。重要的是吸引观众,而吸引观众在没有群众认可的创新戏之前,只能依靠传统戏,要在传统戏的挖掘,整理,流派上下功夫,北京郭德刚,老火车站剧社都说明了这个问题。
文化体制的改革己经迫在眉睫,有一些人想升官,仕途有进步就要做出成绩来。文化干部作出成绩只有一条,”五个一工程”。其中一个就是一出戏。这是起码的要求。有能力的可以搞三五个戏,现今社会没有钱万万是不能的,为了这几出戏要钱给钱,要人给人,三五年后升迁走人,谁还管后面的事,连续几届下来成了惯例,越剧还能好吗?
中国的老百姓文化生活其实很单调,有个戏看就很知足,中国文化市场又这么大,完全有能力有理由养活的起人们喜爱的剧团,关键在引导。但说起容易做起来难,但如果不去做就更难了。
我最近才听说上越的很多优秀演员和梅花奖无缘,而这些演员丝毫没有怨言,难能可责。但愿这种现象不再多现。

2006.8.25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