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越剧经典喜剧《王老虎抢亲》在逸夫舞台重演,一位演出商当场拍板,开口就预订了10场。越剧毕派创始人毕春芳告诉记者,《王老虎抢亲》自1957年首演以来,半个世纪盛演不衰,上海越剧院这次复排只用了10万元,首轮演出就能收回成本,这说明搞戏不一定非要大制作,小制作也能换来大回报,赢得大市场。
表演里面有布景
现在不少戏曲院团排演新戏,开口就是新装置、新包装,动辄上百万元,却很少有能保留下来的常演剧目。谈起这一现象,毕春芳说,有的戏根据题材和形式的需要,搞点大制作不是不可以,但不应去攀比,更不该一窝蜂都搞大投入、大制作。因为中国戏曲是以写意为主的,台上要靠演员的表演来点染环境,表演里面就有布景在,如做一个迈门槛的动作,这就是门,观众承认就行了。她指出,现在连国外都在学习我们这种写意的表演手法,只是我们自己有点妄自菲薄,对戏曲这种空灵的艺术美认识不够,开掘更不够,忘记了一出戏的好坏,服装、道具、化妆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表演,还是唱念做舞。
戏曲的根在民间
毕春芳强调,戏曲的根在民间。戏曲作为传统艺术,是从民间来的,它的生命力也正在民间。现在呼吁戏曲现代化,如果只是一味搞大制作、大导演、大投入,反而会使传统戏曲变味失真。例如现代声光电的运用,一时效果是蛮好的,但演员的表演却被限制和削弱了。另外,戏曲演出是一个包括主演、龙套、乐队的集团作战,如果动辄七八卡车道具器材,一装台就要五六天,这样的演出成本有几家院团承受得了?大制作临时凑起来的人,演完就散了,又怎么可能去为普通老百姓演出呢?
市场定位要准确
毕春芳认为,观众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大制作和小制作各有其市场定位,完全可以各行其道。关键要搞清由什么人来做,做给谁看。大制作有助于突出戏曲的表现力,提高艺术的可看性,但要量力而行。一般来讲,戏曲观众的收入不是很高,票价太高,有些观众就承受不起。归根结底,戏曲发展一定要坚持剧种本体的艺术特征,要在发挥传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要把主要精力用在创作优秀剧本、追求精彩表演、刻画人物形象上来。
(摘自 《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