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天很冷,呼呼的寒风冻得人缩手缩脚的,不过,天气再冷,也挡不住戏迷们的热情。由本报和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联手主办的“中国式新年音乐会”,昨晚正式拉开帷幕,首场演出越剧《五女拜寿》。这个消息吸引着大家从城市的不同角落汇聚过来,奔向同一个目的地——胜利剧院。
晚上7:15,演出正式开始。剧场的灯光慢慢暗下,舞台上,帷幕拉开,金色的“寿”字高悬在舞台中央,两旁是红色的对联,折射出喜庆的气氛,五对女儿女婿热热闹闹地轮流登场,赶来给双亲祝寿。很传统的一出越剧,对于台下的数百位观众来说,故事的情节早已烂熟于胸。不过,这并不妨碍戏迷们再走进剧院重温一遍熟悉的唱腔。看看剧院里坐得满满当当的观众就可以知道了,经典的魅力不是吹出来的。
昨晚担纲主角的都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青年演员,像蔡浙飞、徐爱武、周艳、魏春芳、娄亚利、朱丹萍等,青春的扮相,配上亮丽的嗓子,赢得了满场阵阵掌声。
这几场越剧演出,挂了一个相当洋气的名字,叫“中国式新年音乐会”,因为我们想以此对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为代表的西方式音乐会模式进行补充。这几年,大家总想着要与世界接轨,在迎新年的形式上也不例外,一到年末,各种名目的交响乐新年音乐会就铺天盖地而来,占据了剧院的绝大部分档期,本土的戏剧品种被冷落在了一旁。是本土戏剧不受欢迎吗?还是我们没有很好地挖掘这片需求?借着这次“中国式新年音乐会”的举办,我们想在打造地方特色音乐会上做些尝试。而昨晚的首演,满满的一剧院观众,让我们看到了这片需求的广大。
63岁的王奶奶一边用手在大腿上打着节拍,一边乐呵呵地对记者说:“外国曲子我听不懂的,我听越剧听着最有味道。”坐在她旁边的李大妈立刻接口说:“就是就是,过年嘛,年轻人有年轻人的过法,老年人有老年人的过法,听戏也一样啊。”
和交响乐新年音乐会的观众大多为西装革履的白领不同,昨晚,来欣赏这场“中国式新年音乐会”的观众大多是中老年人,年轻观众也有。无需西装领带,无需正襟危坐,越剧所天生具有的那种草根味让大家可以很放松、很休闲地在剧院里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
43岁的张培华年纪不大,但迷越剧的时光可不算短了。聊起对“中国式新年音乐会”的看法,张培华直言,这还是她第一次以看越剧的方式等待新年的到来。“其实,喜欢越剧的人挺多的,但媒体上宣传得太少了,越剧演出也太少了,我们想看看不上。浙江既然号称戏剧大省,迎新的方式可不能只盯着几个国外交响乐团,也该多演演我们自己的好戏。”
接下来,“中国式新年音乐会”还将相继献上首届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工程、文化部“文华大奖”剧目《陆游与唐琬》,传统公案剧《胭脂》和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红丝错》。每出戏各演三天。
钱江晚报与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希望,这场为期12天的“中国式新年音乐会”,能让广大越剧爱好者过个满意的新年。

茅威涛:用越剧创造过年的方式

昨晚,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青年演员蔡浙飞在台上扮演《五女拜寿》里的邹士龙时,团长茅威涛已经在江苏忙乎别的事了。这次,由本报和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联手打造的“中国式新年音乐会”,几场演出全部由“小百花”的青年演员担纲主角。团长茅威涛的意图很清楚——借这个绝好的机会,让年轻演员多锻炼锻炼,以后,她们就是台里的台柱子。
除了力推新人外,对于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来说,这次花大力气和本报主办“中国式新年音乐会”,更重要的目的是抢占新年演出市场,和往年一统天下的西方式音乐会一争高下。
自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模式传入杭州后,邀请国外交响乐团来贺岁似乎成了年末杭州演出市场的惟一品种。杭州市民总在抱怨过年没越剧看,但和几位越剧院团的负责人聊起来,他们一个个都忙得很,在忙什么?忙着下乡,因为农村有过年看社戏的习俗,对戏剧演出的需求量很大。于是,有人感叹,都说城里人文化生活丰富,但一到过年时节,城里还没乡下热闹呢。
一贯敢于创新的茅威涛想改改这个惯例。昨天下午,在赶往江苏的高速公路上,茅威涛在电话里一个劲地向记者表述着这个理想。她说,她想打造本土的剧院艺术,让越剧也成为城里人过年休闲的一种方式。“我要改变杭州市民对新年音乐会的认识。”
熟悉茅威涛的人都知道,她一直都在提倡都市越剧的概念,希望让这种来自草根的艺术占领城市白领的生活空间。这次与本报联手主办“中国式新年音乐会”,对于茅威涛来说,是她的越剧理想的一次实践。
“我想给演出商发出个信号,新年的演出市场没必要都盯着外国音乐会,一味地模仿维也纳,把本土资源挖掘充分了,照样可以有一番大作为。”茅威涛说,今年的“中国式新年音乐会”是一次崭新的尝试,如果做得成功,她希望每年都能在迎新之际举办几场越剧演出,让越剧也像交响乐音乐会一样,成为新年演出市场的一块招牌。(张瑜)

(摘自 《钱江晚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