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本报刊登的《越剧招生,杭州无一人报名》消息,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院长何志云的第一反应是,读者会不会衍生出这样的感觉:“越剧不行了”?这对抱有“即使越剧明天死了,今天也不能亡在我们一代手上”念头的何志云来说,是不乐见的。着急的他带着报纸,和一直守望着越剧的“先锋戏曲工作者”茅威涛,就越剧招生受冷背后的原因和越剧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对话。越剧招生受冷落,在他们眼里是一个信号,而不是结果,但这个尴尬的信号值得越剧人、文化人和社会人去反思。

茅威涛:越剧本身应是大众文化

“招生碰到这现象,太不奇怪了。越剧作为地方文化,是有区域性和行业性限制的,杭州没人报,但绍兴有,那就对了。”

“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在转变,同样报考艺术院校,戏曲专业和影视专业摆在面前让他们选,大多数人会选择学影视表演。家长们也在掂量,把孩子培养成茅威涛还是章子怡。毕竟在表演领域,越剧演员整体待遇还偏低。演员本身在成名成角上也有风险。家长们会想啊,同样要冒险,与其冒险做茅威涛,不如冒险做章子怡。”

“当然,剧团自己也有责任。现在许多越剧团演的戏太落伍,太陈腐。我指的陈腐不是说传统的东西不行,而是没有和现代人文结合起来。当年袁雪芬演的《林黛玉》、《祥林嫂》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就是和当时的社会时尚融在一起了。一个剧种要在都市里成活,没有新的东西不行。越剧本身应是大众文化,现在不得不变为小众,即便这样,我们更要坚守。”

何志云:现代人应多一些情怀

“杭州越剧招生因为宣传不到位,无一人报名是事实,我担心的是读者看到后觉得这就是越剧的最终命运。现在就把越剧定为边缘艺术,这个结论下得过早。”

“本来人生是丰富多彩的,但在目前社会环境下,使大多数人包括搞艺术的人,只有一个目的和色彩,丧失了让人生多彩的情怀。没有情怀,艺术就是伪的,趋利的,又怎么去感染人?从这个角度考虑越剧招生现象,也许可以促进人们反思越剧本身在这个时代发生了什么变化?”

“我们学校越剧专业今年招生,虽然男生报名状况不理想,女生报名情况还不错,招生和报名比例是八比一。连续四年来,我们在县以下乡镇招收的学生只占20%,以后到农村招生力度将加强。毕竟,越剧的根在那里。”

“越剧是浙江的文化品牌,即使没有政府设立的100万越剧人才培养基金,即使农村学生招多了,因经济原因万一交不起学费,越剧班还会一直办下去。越剧教育一直是我们学校的品牌,以后也是。”(见习记者/ 徐洁 记者/王玲瑛)

(摘自 《钱江晚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