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大厅的艺术泡沫,业已被轻轻挑破——用钱堆出来的演出,哪怕是在海外,哪怕是在仿佛拥有点石成金魔力的金色大厅,非但不能身价百倍,还可能徒增笑柄。那么,竞相去跃洋“龙门”的“鲤鱼”们,真正属于它们的江河,在哪里?
  有意思的是,热衷于金色大厅的,往往是民族艺术团体。没错,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应该走出去,亮一亮中国艺术高山流水的泱泱气派。然而,民族的,更不能丢了根儿,失了魂儿。那么,根在哪里?魂归何处?
  当年,梅兰芳改革京剧艺术,可以说是看着观众的眼色进行的,观众叫好,戏码叫座,他才敢肯定自己的探索。梅兰芳唱遍大江南北,迷倒无数观众。同时京剧界也人才辈出、名角如云,成为全国最大的剧种,观众遍布全国。有了国内酝酿的艺术精魂,梅兰芳的赴美演出才水到渠成,大放异彩,让京剧艺术远播海外。
  现在呢?越剧老演员王文娟不久前还忧心忡忡:越剧本来就是“草根文化”,离了观众,哪还有根?“当年我们一天要演二三场,现在青年演员一年才演二三场,怎么行?”
  民族艺术不是没有观众。每当有城里剧团“三下乡”,乡村无不观者如堵;白先勇的《牡丹亭》进高校,也一票难求,粉丝无数。观众在哪里?不在金色大厅的赠票,而在社区、在学校、在乡村——那里才是民族艺术的金色原野。
  远离金色原野,民族艺术注定失“魂”;就算进了金色大厅,也难逃落“魄”的尴尬……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