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兜里有钱了,家里啥都不缺,生活过得跟城里人也没啥两样。就是觉得茶余饭后,好像缺了点什么。我们不羡慕城里人有钱,而是羡慕他们多姿多彩的文化娱乐生活。”洲泉镇青石村村民说。

据了解,近年来,桐乡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十分重视,每年都投入不少人力物力改善农村文化设施条件,但是依然难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之“渴”。

“春燕”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孕育诞生了。“春燕”文化行动,以较小的投资,整合和盘活农村优质文化资源,更好地为广大农村群众服务,从而实现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和全面繁荣。

盘活优秀文化资源

近年来,桐乡广大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非常大,但社会文化生产供给能力却显得有些不足,通常是节点热闹、平常冷清。而且各镇之间,特别是村与村之间所享受的文化资源也是众寡不均、高低不齐,有限资源缺乏交流共享。

“我们借助已有的硬件设施,比如村文化活动中心、文化茶馆、农民广场等各种农村文化阵地,充分发挥这些阵地人气较旺、交通便利等优势,把它们作为开展文化服务的活动点,通过广泛组织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大大提高这些阵地的集聚能力和使用效率。”据桐乡市委宣传部理论科科长杨晨智介绍,从去年开始,各乡镇开始设立了“春燕”文化服务中心,目前,已建成第一批“春燕”行动服务点148个。这个服务点由各街道宣传委员具体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共同行动组织文化活动。同时,服务点还组织实施“春燕”培训计划,组建成了70多支“春燕”文化文艺服务队,到乡镇开展各种文艺文化活动。

“其实,给农民送文化,这文化的定义不止是唱戏演出,还应该包括各类知识讲座、政策宣传等多方面内容。所以,我们还联合农技、科技、卫生、司法等部门人员,一起组成宣传队伍,下乡开展各类为民服务活动。”杨晨智说。

定时定量送去文化

通常,送戏下乡这样的文化大餐,往往只能满足农民的一时之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长期的“文化温饱”问题。“以前,只有清明节、春节等节庆的时候,村里才会有表演,平时演出很少的。在我们的农闲时间,除了坐在家门口晒晒太阳,基本上就没别的事可做了。”青石村村民钟海英说。

针对农村文化服务能力随意性大,各村文化资源不均衡的情况,“春燕”行动就展开了定时定量送文化这一方案。

走进洲泉镇的文化茶馆,记者看到,墙壁上贴着一张3月份的文化活动安排计划表。表上写着在本月的6号、12号、20号、28号都有节目,内容包括“三跳”、越剧、腰鼓表演等,非常丰富多彩。“现在,每个村每个星期,都会在村里的活动中心或者文化示范户家中安排小型的节目,村民喜欢得不得了,只要喊一声,村民都会涌去看节目的。”洲泉镇文化站站长赵百鸣说。

“这里的村民很喜欢听我唱‘三跳’,我在唱的时候,除了唱《红楼梦》等村民爱听的故事外,还把‘两新工程’、政策法规、消防安全等知识,用方言唱出来,村民喜欢听,也能听懂。”“三跳”师傅沈震方说。

“现在,基本形成了镇、街道大型文化活动月月演,村、社区文艺表演培训周周有的浓厚氛围。定时定量不间断地为农民送上先进的文化知识,以满足他们对文化的需求。”杨晨智说。

在内部“种”文化

“今天日子真真好,大家都来看热闹……先唱农村新面貌,农田改造主意好。新村规划通大道,洋房别墅到处造……”来到崇福民利村,常会听到不同村民哼着同一首歌。原来这是村民汪凤仙自己编写的歌曲。

据了解,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水平的汪凤仙连大字都不会写几个。在政府下乡送文化的时候,她学会了扭秧歌。看到农村的变化,以及自己生活条件蒸蒸日上,她情不自禁把自己的感慨加上曲调唱了出来。“每次看到什么,想唱什么,就用白字记下来写成歌词。等到孙子来的时候,再帮忙矫正过来。”汪凤仙说。就这样,她带着其他村民一起学习扭秧歌,边跳还边教他们一起唱这首歌。很快,大家都学会了这首歌。由于这是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更加受到农民的喜欢。目前,这首歌已经成了民利村的“村歌”了。

在石门镇的苗木科技文化茶馆里,“春燕”行动也定时为农民送来农技师傅讲课。“知道今天有人来讲课,村民都早早赶到茶馆候着了。然后,这个村民学会后,就去指导另外的村民。”石门镇文化站站长范锦元说。

“以往,农村文化服务基本靠送,可以与农民互动的活动少,农村自创文化能力长期得不到激发。我们通过培养农民自己的‘春燕文化服务队’,邀请名师专家策划设计,点拨指导,使阳春白雪的形式与下里巴人的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大大激发了农民自娱自乐的兴趣,激活了群众自创文化的能力。”杨晨智说。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