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兰,女,汉族,1921.12.27(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浙江省新登县(现为浙江省富阳市新登镇),越剧小生,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建国后,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理事、全国《红楼梦[2]》学会会员、上海市人民代表。
徐玉兰艺术成就:创立了有其个人独特艺术风格的越剧小生流派——[1]徐派
徐玉兰艺术人生
《北地王》徐玉兰饰 刘谌 1921年12月27日生于越剧表演艺术家(出生于富阳新登一户汪姓人家,因属“玉”字辈,取名玉兰,后来送给同住新登的徐家,遂名徐玉兰)。
30年代初,女子越剧在江南一带的城乡盛行,徐玉兰受其祖母白小娥的影响,渐渐迷上了越剧。
1933年立夏,进新登女子戏班“东安舞台”科班学艺,初学花旦,后习老生。文戏师傅俞传海,武戏师傅是徽班文武老生袁世昌。学习过长靠短打、大小花脸和猴戏等基本功,能从三张半高的桌子上翻下。徐玉兰曾扮演过《火烧连营寨》中的赵云、《涌金门》中的武松、《大刀收关胜》中的关胜、《龙潭寺》中的开口跳等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
1933年11月随科班来上海演出于南洋桥叙乐茶楼,与名旦王杏花一起演《武家坡》。后来又与男班演员马潮水和花碧莲合演《碧玉簪》等戏。
1933年后,徐玉兰又随 “东安舞台”跑码头演戏,足迹遍布浙江、江西一带。
1934年初返浙江。
1937年初,随“东安舞台”第二次到上海,先在老闸戏院,后到大中华戏院、南洋戏馆、会乐戏馆、南市戏馆演出。曾与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搭档,还曾和名角儿七龄童一起演绍兴大班《杀子报》等。“八一三”事变后返乡。
1939年初,随科班再度来上海,在曹家渡三明戏院,相继演出一批新剧目。
1939年11月与吴月奎等组建兴华越剧社。
1941年12月19日,在上海老闸戏院与施银花搭档正式挂牌改演当头肩小生。与三大名旦之一的施银花首演《盘夫索夫》,一举获得成功。
1942年6月施银花邀徐玉兰去宁波。
1942年下半年与施银花一起至宁波天然舞台演出。之后,徐玉兰又与二肩花旦魏兰芳搭档,“唱红宁波半爿天”。
1943年6月,徐玉兰从上海请来刘涛先生排练剧本戏,改变了越剧原先那种无文字、无剧本、轻舞美的弊端,把越剧从“幕表戏”一举推进到“剧本戏”这样一个全新的表演形式,揭开了宁波越剧革新的序幕。
1944年初秋,徐玉兰应傅全香之邀重来上海,两人搭档在斜桥路新开张的美华大戏院演出。
1945年下半年与筱丹桂搭档。先是在天宫大戏院,后转至国泰戏院。两人上演的《是我错》一剧,轰动一时。当时,徐玉兰被公认为越剧三大名小生之一,与尹桂芳、范瑞娟齐名。
1947年夏,积极参加上海越剧界义演《山河恋》。与尹桂芳、竺水招、筱丹桂、袁雪芬、张桂凤、吴小楼、傅全香、徐天红、范瑞娟一起并称“越剧十姐妹”。
1947年9月25日自组玉兰剧团,聘请吴琛、庄志、石景山等一批新文艺工作者担任编导,排演了《国破山河在》等一批新戏。在龙门大戏院、国泰戏院和明星大戏院演出。
1948年,先后与戚雅仙、姚素贞、王文娟搭档。下半年起与王文娟长期搭档。
1949年7月,参加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举办的地方戏剧研究班学习。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相继演出了《白毛女》、《信陵公子》、《玉面狼》等剧,以配合当时的民主改革、抗美援朝、镇压******运动,受到政府的表扬。
1952年7月,率玉兰剧团参加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工团越剧队,成为总政文工团下属的一个越剧队。
1952年10月,参加中央文化部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西厢记》中饰张珙,获演员一等奖。
1953年春,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政治部文工队,深入前线为中朝人民的子弟兵演出,并做交换战俘的服务工作,获得朝鲜劳动党颁发的三级国旗勋章和志愿军司令部授予的二等功。
1954年春玉兰剧团调回上海,编为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二团(后转入上海越剧院),担任主要演员。
1954年秋,参加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与王文娟因《春香传》一剧双双荣获华东戏曲会演表演一等奖。
1955年随团去苏联、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访问演出,饰《西厢记》中张珙。
1957年下半年,徐玉兰与王文娟主演的《北地王》、《红楼梦》正式上演,被誉为徐派小生的两大丰碑。
1958年在《红楼梦》中成功地塑造了贾宝玉的艺术形象。与王文娟主演的《追鱼》、《红楼梦》[1962年7月]、《西园记》被摄制成电影或电视。
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8月,在电影《追鱼》中演张珍。
1959年,去越南民主共和国访问演出。
1960年12月,赴香港演出。
1961年,赴朝鲜演出。
《红楼梦》徐玉兰 饰 贾宝玉 1962年,与王文娟一起赴朝鲜辅导朝鲜唱剧《红楼梦》,受到金日成主席的接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曾赴新加坡、泰国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演出。
1989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
1992年7月,所灌《红楼梦》唱片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徐玉兰唱腔集成》问世。
1992年摄制了8集电视片《徐玉兰艺术集锦》。
1993年4月,八集电视剧艺术片《徐玉兰艺术集锦》在上海电视台首播。
1994年10月传记《徐玉兰传》,
2003年6月27日,宁波新芝宾馆多功能厅,参加“宁波越剧革新60周年纪念活动”。
2004年1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徐玉兰影集》。
徐玉兰艺术特色
徐玉兰唱腔的特点是高亢激昂,热情奔放,刚柔并蓄,华彩跌宕。徐玉兰嗓音条件好,音色甜亮,音域宽广,常用音区为11度,唱腔中较多吸收越剧传统的“喊风调”以及绍兴大班、京剧中高扬的旋律和轮廓鲜明的润腔方法,旋律多在中高音区展开,音调大起大落,她的唱腔突破了越剧曲调较为平稳婉约的格调,注入高亢昂扬的因素,尤其是其[弦下腔]突破了原来的唱腔功能,在悲伤痛楚之外更能表现激昂奔放的情绪。如《北地王·哭祖庙》这段[弦下腔],开头一句[倒板]曲调高昂激越,气氛强烈,整个唱句的音调、形式及落音中吸收融化了绍剧[正工]、[二凡]的因素,为全曲奠定了悲剧性的基调。唱段高潮部分“把先帝东荡西扫、南征北剿……白白断送在今朝”这一垛句,则吸收了京剧[高拨子]的高昂音调及节奏形态,唱法上则运用越剧的润腔处理,使这段唱曲调激昂,节奏铿锵有力,人物的感情如江河喷涌而出。周恩来总理就曾称赞道:“谁说越剧都是软绵绵的?徐玉兰的《哭祖庙》就很高亢壮烈么!”
徐玉兰的常用乐汇丰富,并始终以各种形态反复贯串于唱腔中,因此特征音调鲜明。特别是起腔、甩腔旋律华彩,节奏多变,如《红楼梦·金玉良缘》的起腔“今天是从古到今、天上人间、第一件称心满意的事啊”,音调自低到高,层层上扬,在“事”字上跳至最高音,然后快速下行,整句唱音域宽至13度,淋漓尽致地宣泄了人物当时的感情。
徐玉兰表演富有激情,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具有俊逸潇洒、神采夺人的艺术魅力。尤其是扮演风流倜傥的角色,独步越坛。嗓音嘹亮,旋律常在中高音区进行,唱腔除继承越剧传统老调外,广泛吸收京、绍、杭等剧种的声腔成分,具有高昂激越的特色,被称为徐派。
越剧的小生流派之中,唯徐玉兰的声腔最为阳刚,但又不失越剧本体的隽永和优雅。客观地讲,她的形象与贾宝玉是有距离的,但凭着扎实的艺术功底和非同一般的创造力、表现力,几乎使其成为再世的贾宝玉,以至人们总要习惯地把后来者与其对照,可见她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之魅力和影响力。
徐玉兰代表作品
代表作有《红楼梦》中贾宝玉、《西厢记》中张珙、《春香传》中李梦龙、《追鱼》中张珍、《北地王》中刘谌、《西园记》中张继华等。
其中徐玉兰主演的《北地王》、《红楼梦》被誉为徐派小生的两大丰碑之作。
流派传人
学生和传人有徐小兰、金美芳、刘丽华、汪秀月、钱惠丽、郑国凤,徐持平、翁荔英、钱丽亚、张小君、刘觉、汪涛等,其中以金美芳、钱惠丽、郑国凤、刘觉最具代表性。
影音选集
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红楼梦》影带封面 1992年7月,所灌《红楼梦》唱片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徐玉兰唱腔集成》问世。
1992年摄制了8集电视片《徐玉兰艺术集锦》。
1994年10月传记《徐玉兰传》。
2004年1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徐玉兰影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