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境铸深情 以简洁驭繁复——评越剧《牡丹亭》
作者 刘宁
自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以来,就与昆曲结下了不解之缘。提及《牡丹亭》,人们不能忘怀那典雅缠绵的水磨腔。谈到昆曲,人们自然会想到雍容华美的《牡丹亭》。2003年白先勇倾全力打造出美轮美奂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这些年来在海内外巡回演出,获得极大声誉。这样,在前有北昆版的《牡丹亭》,近有青春版的昆曲《牡丹亭》的巨大压力了,越剧《牡丹亭》怎样演绎那“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绝世爱情?便是一个令我非常想观看它的缘由。
经典总是在不断阐释中得到传承,总是在不断演绎中获得生命,浙江越剧团演出的越剧《牡丹亭》绽放出新的光彩和绚丽来。
一、 昆骨越韵的意境美
昆曲与越剧同诞生在我国南方,皆有缠绵宛转之美感。不过昆曲起源于苏州,越剧则出身于浙江,更重要的是,昆曲从产生之日起,就与中国戏剧名作家联系在一起,在这些文人墨客的精心培育之下,形成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等艺术特色,而越剧则起源于民间的“落地唱书”,通俗性较强,且早年以男子演唱为主,后则转变为以女子演唱为主。但是,越剧长于抒情,唱腔雅致秀丽,极具江南灵秀之气,这就为越剧《牡丹亭》留下了极大的演绎空间和余地。就本次观看的《牡丹亭》而言,虽是越剧,却与昆曲渊源颇深。该剧的艺术顾问是北昆《牡丹亭》的缔造者、昆曲名家汪世瑜,改编和导演均为著名昆曲演员陶铁斧,此人曾经主演过昆曲《牡丹亭》里的柳梦梅,像这样一个由艺术指导到编剧、导演都来自昆曲的戏剧,可以想象它与昆曲《牡丹亭》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看来,越剧《牡丹亭》兼昆曲的典雅与越剧的抒情于一身,在吸收昆曲《牡丹亭》的舞蹈、文辞等优势方面,在音乐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越剧《牡丹亭》可谓是昆骨越韵,所谓昆骨是以昆曲《牡丹亭》为基本的故事骨架、吸收了它的舞蹈表演、服饰特色,而在内在神韵上则追求越剧的秀丽婉约之精气神。
“遗梦千年,许下了生死诺言,梅边柳边,刻下这销魂诗篇,是谁将梦洒落人间?牡丹亭上风流漫卷。”在女声柔美缠绵的吟唱之中越剧《牡丹亭》拉开帷幕。空谷妙音、绝尘纯净,似流水、如夜星营造出戏剧缥缈空灵的诗境。宗白华曾讲:“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因为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剧中杜丽娘与柳梦梅在十二花神的庇护和簇拥之下,相亲相爱,二人的爱情是在缠绵悱恻中开始,而情感波折则是在一往深情中展开,真可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情主宰着一切,情成为深入戏剧不可祛除的因素,在情深意浓中,越剧《牡丹亭》感人肺腑、令人心神为之摇荡,产生出强烈的艺术共鸣。
如果说越剧《牡丹亭》的唱腔缠绵悱恻,感人肺腑,那么整部戏剧则通过乐舞灯光布景给我们营造出一个脱尽世俗沉渣的诗化世界,形成一种如梦如幻的艺术氛围,在洒脱俊逸中,弥漫着一股浓郁的诗性意境美。
二、 以简驭繁的构思美
戏曲艺术是融合抒情文学和叙事文学而加之新组织的一种综合艺术,它是文艺中最高的制作,也是最难的制作。从越剧《牡丹亭》呈现给我们的故事情节来看,显然是做了大量的删减的。从汤显祖原剧的五十五出,改为序幕、言怀、游园惊梦、写真、冥判、游魂、拾画叫画、幽媾、唤生、回生十出戏。五分之四的内容被剪掉,可谓是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剧情精简,就连著名的“闺塾”,以及回生之后的戏全部删减掉了,只保留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主线,因此,越剧《牡丹亭》可以说,是一个绝对的精华版剧本。和青春版的昆曲《牡丹亭》相比,后者有上中下三本,而越剧《牡丹亭》则是在三个小时完成,编剧以简驭繁的构思显然而见。剧本突出“以情相许,为梦而殇,以情相唤,为情再生”的主题,结构简洁,并且完整。因为简,则显得不枝不蔓,然而简并不意味着要影响原剧的骨架和特色。越剧《牡丹亭》在保留了原剧重要元素,如牡丹、梅花、柳枝的前提下,做到了简而不枯。因故事发生在“花园”这一戏剧空间里,所以牡丹、柳枝、梅花这些花草构成了江南园林的重要元素。杜丽娘与柳梦梅梦中情爱发生地点在牡丹亭旁。牡丹乃国色天香,其雍容华贵、美丽多姿的特点附合杜丽娘官宦小姐的高贵身份,而牡丹摇曳多姿的仪态则可象征杜柳二人浓烈真挚的爱情。柳枝不仅是指柳梦梅的姓氏柳,而且柳枝蕴含的旺盛生命力的含义,又可暗含杜丽娘死后复生的情节。梅花树是剧中男女主人公发生情爱的地点之一,丽娘在自画像里题诗道:“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就涵盖了梅柳在二人故事中的重要性。越剧《牡丹亭》将两幅图画悬挂在舞台中央,一幅是色彩绚烂的硕大牡丹花,另一幅则是清幽婉丽的梅花。用牡丹、梅花做舞台背景既符合剧情,也增强了这部戏剧的浪漫抒情意境。
不过,因为剧情大大简化了,所以戏剧中的人物上也精简了,编剧删掉了杜宝、陈最良等人物,丽娘反抗礼教的戏份在这部戏剧中就削弱了,反而那种对青春的赞美,对爱情的热烈呼唤便成为这部戏最核心的主题了。可以说,这部戏凝聚在杜柳二人身上,前半部分是杜丽娘对情的追逐,后半部分是柳梦梅对爱的守护。呼唤与回应,付出与回报,成为这部戏的核心要素。而戏剧开启时在众花神簇拥中杜柳二人完成梦中姻缘,最终又在众花神的守护下成就人世姻缘,首尾都在营造一种花团锦绣的氛围,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戏剧结构。
三、 以现代释经典的形式美
然而,对传统剧目的改编最难的是在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如何结合?越剧《牡丹亭》在叙事手法上,超越了其他改编的剧目。因为汤翁的《牡丹亭》原剧是按照时间顺序演绎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也是按照历时性进行,越剧《牡丹亭》则打破了中国戏剧线性叙事的模式,将时空进行重新结构和置换。一开始是杜柳二人的情爱梦,直接将高潮展示给观众,接着用回溯的方法,分头去叙述杜丽娘和柳梦梅所做的梦,这是典型的倒叙手法运用。而在丽娘因梦而亡之后,紧接着就是一段闪回的折子戏,众花神出现,簇拥着身着鹅黄色戏装的丽娘容华绝代地出现在舞台上,这一闪回让观众在瞬间感受到生命的绚丽之美。如果说死亡是恐怖的,那么丽娘为情、为爱而死却是开启生命新形式的重要节点,因为她将作为鬼魂自由地追逐情爱,故此,戏剧从前半部分较平缓的叙事,到后半部分转入到一个浓情的阶段,这种手法的运用仿佛像中国水墨画慢慢浸润开来一般。
此外,越剧《牡丹亭》在场景布置上颇具匠心,半包围的台阶式舞台,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舞台空间。这种空间有利于形成不同的表演区域,而不同的表演区域又能够给观众空间上转换的感觉。在表现丽娘与柳梦梅梦中欢会时,演员们可以在中心场地表演,也可以分别在舞台两侧的高台上表演,分别形成以杜丽娘和柳梦梅为中心的表演圈。“游园惊梦”中丽娘站在高处的台阶上,从牡丹亭上观赏满园春色,这样就和台阶下的春香形成空间上的错落感,这种错落感就是一种节奏感、一种旋律感,它使舞台形成一种立体的空间,更有利于观众的观看,并形成多层次的视觉效应。
就道具设计上而言,越剧《牡丹亭》也颇现代化。案几、屏风、栏杆、花瓶、椅子一律采用的是中式简约型道具,道具的材质用的也是现代化材质,且一袭白色为道具涂抹上轻盈感,从而置换了传统戏剧中那些厚重的舞台道具。值得一提的是,亭子在这部戏剧中设计的既独到,又现代化。中国戏剧与中国园林艺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人喜爱在园林中设置一亭,这一亭便成为山川灵气、花草树木动荡吐纳交汇之处。戏剧中以线条勾勒出来的简约型牡丹亭翘然玉立在舞台的高阶之处,可以纵览满园春色,也可以瞭望人世间痴男怨女的情愫,越剧《牡丹亭》中亭子的设计超越了传统,呈现出鲜明的现代化时尚特色。
而以灯光营造舞台情境,呈现人物的心情,也是越剧《牡丹亭》现代化表现手段之一。开场戏中,用玫瑰红表现爱情的绚丽、浓烈,“言怀”一幕中用幽蓝色表达幽远的情境,“惊梦”里以绿色代表着青春和绚丽,“拾画叫画”之际,则以蓝色营造幽静空灵的舞台氛围,在这些色彩的运用中,又不时以演员服饰的粉、白、蓝、黄等色彩来点染,共同形成了多元的色彩,打造出整部戏剧构图上的视觉美。
毋庸置疑,越剧《牡丹亭》从多重角度打造了一部集诗、画、音、舞、光、声为一体的唯美诗剧,虽然因为删剪掉的情节过多而造成了次要演员形象单薄的遗憾,但终是如诗如幻、如梦如醉,让我们在一场艺术的盛宴品味之中,回味无穷。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