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议论越剧“缺席”现象
解放日报讯记者最近发现,从去年开始的优秀舞台剧(节)目录制工作和艺术家采访工作,已抢救的60余台剧(节)目中有京、昆、沪、淮和评弹,就是没有越剧。
许多老艺术家们都曾谈到,尹大姐在最辉煌的时候没能留下宝贵的影像资料,成了越剧艺术难以弥补的遗憾。一位戏迷说,尹桂芳生前最后一次录音,是中唱上海公司为病中的艺术家录下独一无二的《沙漠王子·算命》一段。他建议,应由尹派传人尹小芳为之配相,使名段传承下来。
毕春芳说,戚派艺术创始人戚雅仙,生前对艺术资料与剧目抢救工作十分热情,希望有关方面能为不同流派的传承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之传诸后世。毕春芳感慨道,1954年,戚雅仙与尹桂芳曾合演《屈原》,她希望能看到她们的学生将这出戏重现在荧屏和舞台上。
对越剧“缺席”现象,袁雪芬认为和越剧保留的文字、影视资料较全有关。但她又指出,这并不意味着越剧可以在艺术资料抢救上无所作为;实际上要做的事情很多。王元化也指出,上海对老艺术家的表演艺术进行系统抢救,这件事做得非常好。但抢救要有全国意识,尤其要避免在资料整理时有门户和流派成见。他认为,抢救不一定非要盯着大师,只要在舞台表演上具有独特个性和一定成就并有传世价值的演员,都应是抢救和保护的对象。(记者
端木复)
(摘自 《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