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印象中,如今的大学生,一般是身着新潮服装,耳塞一副耳机,伴着流行歌曲或张扬或颓废的旋律,从校园里、大街上目不斜视地匆匆而过。不过,如果我们仔细打量,还会看到另一幅风景:公园里,一个大学生正和爷爷奶奶郑重其事唱起了一段“包青天”;教室里,几个同学有板有眼地来上一段“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剧场里,一群大学生生、旦、净、末、丑粉墨登场,一出大戏在咿咿呀呀中拉开了帷幕……

追寻记忆:戏曲成为桥梁

尽管,这些大学生一般才20岁上下,不过,急剧发展的社会,早已把属于他们的80年代童年,塑造成一个遥远的“过去”,对很多大学生票友戏迷来说,戏曲成为记忆的重要部分。很多大学生戏迷对戏曲的喜爱由来已久,他们或是受到戏迷家长的熏陶,或是受当年各种演出的影响,很小时候就对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学习任务的繁重并缺乏良好的接触途径,年少的他们对戏曲往往一知半解。进入大学以后,校园环境相对宽松,课余时间相对充裕,这个时候,儿时记忆重新苏醒,他们做票友的愿望尤为强烈。

钱倩是南京师范大学光裕戏曲社的社长,今年上大三。小时候,钱倩的村子每逢红白喜事都有戏曲演出,有越剧,有黄梅戏,渐渐地,钱倩喜欢上了这两个剧种。上中学时,她经常在睡觉之前蒙着被子偷偷听,却始终不敢开口唱。到了大学,钱倩看到学校竟然还有戏曲社团在招募新生,激动地报了名。光裕戏曲社每周组织两次社团活动,一次是放映经典的戏曲片段,供大家欣赏和学习,一次是大家一起去练功房,由学长教授低年级同学唱腔和身段。有时,社团还请专业戏剧演员来教课。在两年多的过程中,钱倩的水平提高了不少,同时也对京剧和昆曲彻底着了迷。在今年光裕戏曲社成立5周年“曲韵韶华”专场上,她以一曲京剧《凤还巢》博得满堂喝彩。

南京农业大学戏剧团团长、大三学生李杰也是从小就热爱上了戏曲。他出生于黄梅戏发源地——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当地喜欢黄梅戏的人非常多,李杰的父母就是一对黄梅戏戏迷。在浓厚的戏曲文化熏陶下,年幼的李杰也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小戏迷。以前学习繁重,没有时间看戏,但是上了大学情况就不一样了。最初李杰还是仅仅喜欢黄梅戏,但自从大二时当了社长以后,为了对社团情况有全面的掌握,他开始试着学习京剧、昆剧。渐渐地,他发现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都孕育着特殊的文化内涵,他也就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它们。“现在我不仅仅是黄梅戏爱好者,更是一个戏曲爱好者。”李杰说。

刘真是南京农业大学大二的学生,她是通过看电视喜欢上越剧的。当时刘真刚刚小学毕业,暑假期间无所事事的她就整天看电视。

那个时候电视台正好播放越剧《红楼梦》连续剧,每天一集,一共30集。闲来无事的刘真就这么天天看,看着看着就喜欢上了越剧。至于为什么会喜欢,刘真自己也说不上来,现在想来觉得可能是因为看到演员的服装、吐字、身段都特别优美,让她不自觉地融入其中。刘真的声音比较粗,适合唱小生,平时社团活动时,她就与另一个同年级的越剧戏迷一起吊嗓子,练身段,一年下来,水平提高了不少。在南农大举办的一次票友会上,她与同伴合唱了一曲《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她演贾宝玉,同伴演林黛玉。刘真陶醉其中,仿佛回到了童年时光。

热衷活动:戏曲雅化生活

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不过,在令人眩目的景观中,那个关于古典的梦境,从来没有幻灭过。近年来,传统文化受到多方关注,通过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以及各种戏剧节活动,培养了一大批大学生戏曲爱好者,另外,有些高校还专门开设了戏剧课程,各种昆曲班、京剧班应运而生,从基础做起,培养了学生的戏剧素质,不少学生由此成为票友戏迷。他们通过异彩纷呈的戏曲活动,体验了另一种生活情调。

正在复习考研的李秀伟是南京大学的学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越剧迷。这两年,他购买各种各样的越剧影碟,花去了一千多元,这对于没有经济来源的他,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有时,为了买一张越剧演出门票,他不得不省吃俭用。他说:“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戏曲是一种很好的寄托,能够让自己的心灵很快恢复宁静!”

李杰介绍说,他们的戏剧团原名兰菊秀苑,现在改名为南农大大学生艺术团戏剧分团。目前团里共有社员50多名,主要练习5个剧种:昆曲、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地方戏。其中喜欢京剧的人最多,昆剧排第二。自2000年10月成立以来,社团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每年一届的票友会,今年5月份,他们举办了在宁高校戏曲票友会,这也是戏剧团的第八届票友会。演员除了本社成员外,还有来自其他高校戏剧社团的学生。为了扩大影响,社员们还特地在江苏文艺广播电台“梨园漫步”中做了节目预告。票友会办得非常成功,前来观看演出的多达四、五百人,他们大都是来自南京各大院校的戏迷票友。据了解,除了南农以外,南师等其他一些高校的戏曲社团也举办了各式各样的票友会,这些活动不仅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也为他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些活动让平淡浮躁的大学生活增添了一些雅致的味道!”李杰认真地说。

当然,尽管社团活动办得红红火火,但在大学生中,真正喜欢戏曲的毕竟还是少数。在这些大学生戏迷票友身边,很少有同龄人能够静下心来与他们共同探讨戏曲,因此,网络就成了他们了解戏曲信息,结交戏曲朋友的最佳途径。李秀伟平时喜欢上一些戏曲的公共论坛,比如上海越剧院的论坛以及百度贴吧,在这些论坛上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聊聊关于某部新戏的感受,或是某个演员的评价,也成了他在枯燥的考研期间的一桩乐事。有时,这些从未谋面却志趣相投的朋友还会搞一些聚会,比如一起去KTV唱戏,或是相伴着去剧院看演出。活动结束,大家一起吃顿饭,在饭桌上围绕戏曲的话题“侃大山”,是一件让小李觉得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同李秀伟一样,南农大的刘真也非常喜爱越剧。但是,刘真很少去音像书店买碟,她更喜欢将自己喜欢的段子从网上下载,一边听一边学。刘真说,她最喜欢上的一个网站叫做“嵊州越剧”,嵊州据说是越剧的发源地,那个网站不仅提供很多可以下载的越剧选段,更重要的是上面有很多关于越剧的相关知识,还有业内的最新动态,对她扩充自己的知识特别有帮助。江苏昆剧院副院长王斌介绍说,他自己开办了一个BBS讨论版“幽兰雅韵——昆曲”,是时下国内最为红火的戏曲论坛之一。上面的参与者有港澳台的同胞,也有远在美国、加拿大的海外华人华侨,而其中年轻人就占了很大的比例。在论坛上,大家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提出的疑问往往会得到圆满的解答。“在芜杂的网络世界,这些戏曲论坛吹来了清新的风,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优雅空间。”王斌说。

思考未来:戏曲面临落差

对大学生票友来说,过度物质化的社会,常常给他们造成巨大的压力,他们想追求物质以外的东西,戏曲从一个小小的侧面,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理想的窗户,不过,理想与现实之间,还是存在着落差。

喜欢越剧的刘真始终对这次开学初发生在迎新晚会上的一件事情记忆忧新。受到晚会的邀请,她所在的南农大戏剧团表演了“戏曲联唱”节目。在选段与选段之间,社团成员用“快板”进行了衔接,当时台下就有同学反映:“快板倒是不错,可是这戏曲实在是听不懂。”

刘真听到这句话时,心里很不是滋味。刘丽欣也是南农大戏剧团的成员,喜欢京剧的她在学校第一次登台演唱之后,收到了很多同学的网上留言。“大家都用‘太高深了’,‘太厉害了’之类的词语形容我,在他们看来,京剧是那么深不可测而遥不可及的东西,每次我告诉自己的朋友爱好京剧时,他们多多少少会有些诧异。”刘丽欣说。戏曲是大学生票友的一种理想,不过,在戏曲文化相对弱势的今天,同龄人的不理解难免让他们觉得有些孤单。

南京农业大学戏剧团是南京各大高校中最早成立的戏剧社团,也是目前比较活跃的高校戏曲社团之一。在早几年,曾经有很多戏曲社团纷纷兴起,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势,然而没过多久,这些剧团渐渐冷清下来。在谈到这一点时,李杰显得有些无奈:“其实说到底还是和喜欢戏曲的人太少有关系。社团的创始人往往能力很强,同时具有较高的专业功底,能够很好把握社团的发展。但是随着这一批创始人毕业离开,继任者如果实力不强的话,社团就很难为继。”

光裕戏曲社的钱倩也有同样的担忧:“戏曲学习不是想学就能学好的,还要有专业老师的帮助。这就需要有很好的人脉关系。社团创始人自己唱得好,所以能很好地与戏曲艺术家交流,请艺术家们帮助社团,这样一来,社团就会红火。但随着创始人的离开,人脉就断了,社团就很难维持下去。”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很多大学生票友表示:“理想注定了会遭遇一些挫折,不过,这没关系,我们一定会坚持下去!”

当然,大学生戏曲活动也收获了不少惊喜。李杰组织社员在学校的广场上放映了一次“露天电影”,内容是昆剧《牡丹亭》里的“寻梦”和“惊梦”两个片段。放映效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很多原本不喜欢戏曲的同学也在大屏幕前驻足了许久,有些人干脆坐下来一直看到结束。李杰很感动:“这证明很多人还是愿意接受戏曲的,今年来报名参加社团的人比以往多,可能就是因为‘露天电影’的宣传功效。”位于朝天宫的兰苑剧场,每天都有江苏省昆剧院举行的昆曲演出,前来观看的人群中,年轻人占到六七成以上,其中不乏大学生。“虽然目前喜欢昆曲的人还只是‘小众’,但其实人人都是‘艺术’的,只是缺乏接触途径。只要将好戏送到他们面前,他们会喜欢的。”王斌说,“大学生也一样。”(潘玉娇 贾梦雨)

(摘自 《新华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