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艺术种类如此繁多,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若要振兴越剧,对越剧的市场基础到底在哪里,进行调查、研究与细分就显得十分的必要。

看戏原本是中国人唯一的全民娱乐方式。但是随着社会变化,影视歌舞的不断兴趣,观众被不断分流。现在看戏成了小众娱乐。再加上戏曲以唱为主要表达方式,节奏比较缓慢。在这种情况下,越剧的观众基础注定以中老年人为主体。当然同时会有少量的爱静且同时喜欢传统文化的年轻人。但是以笔者之了解,目前业界对越剧的观众基础到底在哪个群体是糊涂的。总在骑驴找马,显得一片迷茫。

为了确定越剧的观众基础,越剧的从业者需要学会市场分析。然后有针对性的唱戏。本人曾听某位半业内人士说“细分市场就是个笑话”。据说某个剧团曾经搞过细分市场,结果非常失败。细问详情又被粗爆打断,根本不屑于交流。很想了解该剧团到底对“细分市场”是如何理解与具体操作的。因为笔者怀疑失败的原因。很可能是对细分市场的理解与具体操作出了问题,而不是观点本身有什么不对。

细分市场是细致的分析市场情况,了解各个群体、各个年龄段的观众心理特征,娱乐偏好及特点。然后找到越剧的观众基础在哪个群体,他们需要什么样的越剧,再有针对性的唱戏。了解观众喜欢越剧的原因,也了解不喜欢的原因。更需要重点关注以前喜欢,现在却不喜欢了的原因?不喜欢人的观点可能偏颇,太喜欢可能也会盲目。所以业界的关注重点应该放在原来喜欢现在不喜欢的这个群体。才能清楚明白的知道越剧衰落的真正原因所在,然后才清楚的知道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做,才可能吸引观众重新走进戏院。

以笔者之见,越剧的观众基础在中老年观众,还有一部分年轻女性和更少量的年轻男性。其中主体必然是中老年观众。但是越剧界为了追求所谓的市场,为了所谓的吸引年轻人。不断抛弃越剧的戏曲特点,在做一些迎合年轻人需求的所谓改革。因为年轻人喜欢快节奏,于是前辈富有特色的转音拖音基本没了,还唱得越来越少,整个场景越来越电视剧化;歌曲兴旺,于是越剧也唱得越来越歌曲化;年轻人重外表美,于是在服装、道具、灯光、场景上不断下功夫,整个舞台显得美仑美奂;舞蹈的兴旺,于是举手动作变得越来越舞蹈化来迎合等等。不说这种改变,到底能不能吸引多少年轻观众。单从艺术的生存角度来说,这样的变化也是非常不可取的。在艺术门类如此多样化的今天,如何保持好自身特色,是任何艺术门类的生存之本。为了生存,戏曲恰恰要保持好自身唱念做打表,手眼身法步的戏曲内涵。现在业界这样的自我放弃戏曲特点,是自我毁灭的行为。抛开观众基础不说,任何事如果从业者把精力主要放在表面形式的追求上,而不注重内涵的提高,那它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可以一时吸引眼球,但不可能保持长久的繁荣。应该说业界希望越剧振兴的用心很良苦,愿望很迫切,努力的态度非常值得肯定。可惜努力的方向却是个错误。追求的内容错了,效果当然有限。造成年轻观众无能吸引到多少,自己的观众基础反而不断流失的结果。

不管从业者怎么巴结年轻观众,越剧的节奏及表现形式决定,他只能以中老年观众为主体。年轻人活力无限,生活节奏快,兴趣性格都还不定性,不能妄求他们愿意天天看戏。只要能让更多的小朋友从小有看戏的概念,受过越剧的影响与薰陶就可以。只要业界能让小朋友,从小对看戏留下良好印象就可以。等到他们中年后,退休后,自然会有一部分人的兴趣爱好转移到越剧上来。只要越剧从业者做好自己,踏踏实实的把戏唱好演好,能够让喜欢看戏的观众真正喜欢就可以。能天天有戏提供给观众欣赏,而票价又不要太贵便可以。如果今天的老年人喜欢看戏,那也是因为小时候看戏给他们留下了美好印象。如果从小就没有看戏观念,没有对看戏留下过好印象,那到老了也很难让他想起来看戏去。这个社会已经不断往老龄化发展,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越剧从业者只要把自己定位好,把戏演好,切切实实做好对中老年观众的服务,自然有广阔的生存空间。

退一万步讲,哪怕以后的人真的都不喜欢看戏了,越剧真的要消亡。那也至少要等现在二0到七0后的这批人,全部走进坟墓才可能彻底消亡。这至少也可以让越剧再生存几十年!如果业界做好了自己,何至于这么快就没人看戏了?现在的问题是,不但年轻观众不爱看,就是原来的老观众也越来越不爱看了。业界当务之急是巩固好老观众,之后才能谈吸引年轻观众!一边不断抛弃老观众,不断流失,一边却奢谈着如何争取年轻,只会让越剧死得更快!

现在喜欢流行歌曲的年轻人,表面上代表着潮流,但是他们同样也有变老的时候。等到他们四十、五十、六十多后,同样很难喜欢同时代二十来岁人喜欢的流行歌曲。歌手会老、歌曲会过时,观众也会老。年轻时有年轻的心理与喜好,变成中老年后便会有中老年的心理与喜好。人生有不同的年龄段,就有不同的心理状态与娱乐喜好。一个年龄段有一个年龄段的爱好,二十岁的爱好跟六十岁会有很大不同。二十岁的人寻求刺激,跳高、蹦极、玩体育、玩户外,什么刺激玩什么。到了四十岁以后,每个人的心脏跳动都会慢下来,他的生活节奏也就跟着慢下来。不可能永远都像二十来岁这样喜欢快节奏,寻求刺激的生活。到了60岁后人会变得更加安静,兴趣爱好自然会转向节奏更加缓慢的:看报、看戏、下棋、打麻将上转移。任何人都会老,今天的年轻人,也就是三十年、五十年后的中年人、老年人。今天的老年人,也都曾经年轻过,同样都是从二十岁、三十岁的年轻时代走过来的。业界怎么能说,越剧缺少年轻观众就缺少未来?

退一步讲,如果业界无能让年轻人喜欢越剧其实也没多少关系。不管观众年轻时喜欢不喜欢看戏,只要在他变成中老年后,业界有能力让他喜欢看戏便可以。让看戏在中老年观众中,成为一种时髦、主流的娱乐消遣。这同样也是一条有广阔前途的道路,同样可以让越剧永远生生不息。业界不必担心越剧没有多少年轻人喜欢,就没有明天。重要的是做好自己,让自己唱的戏能真正吸引中老年观众的喜欢与注意力!

只要从业者做好了自己,越剧跟电影、电视、歌曲一样,拥有自己大批忠实的观众不是问题。相反,因为戏曲特有的表演方式,它应该比歌曲、电影、电视、舞蹈更有魅力才对。相比一般的唱歌,它不仅仅有唱,还有故事有情节,还有生旦丑末净的分工,比单纯的歌曲,简单的音乐剧、歌剧的内涵更丰富,观赏性更强;相比于舞蹈,它不但一样有自己特殊的表达语言、肢体动作,而且它还有舞蹈所没有的唱腔、剧情、对白等等,所以她也比舞蹈更有魅力,更有观赏性才对;相比于电影电视用“说”表演,戏曲却用“唱”表达感情,表演情节,所以它同样比一般的电视电影更有魅力!不管从哪方面来讲,越剧等戏曲艺术都不应该像现在这般没落!这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艺术形式,她应该在这块土地上光辉灿烂,更有生命力才对。但是现在的戏曲没落成这样,实在是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出了问题造成的结果。越剧从业者们不必妄自菲薄,应该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足够的信心,放下杂念,一心一意去追求,总有一日能把观众吸引回戏院!

在今天这样的大环境下,越剧作为地方性剧种,它只能以小众艺术的形式存在。也不可能全国范围内大流行,它也不可能让所有人喜欢,注定就是小众艺术。在生活节奏比较快的今天,它也只能以中老年观众为主体。不能盲目又浮躁的想越剧能跟歌曲、影视一样这么兴旺。业界能做的就是立足于服务中老年观众,同时尽可能争取年轻观众,多一个是一个,谁会嫌观众太多了?培养以后观众的重点也不在年轻人,而在少年儿童这个群体。现在的问题是,农村小孩还有接看戏听戏的不少机会。而城里小孩几乎没有了,这才是问题的隐忧。需要业界注意与努力,如何在城市社区里扩大受众群体,多培养熏陶城市儿童对越剧的了解与关注,是重点课题。现在一般县城里的观众一年到头根本没有戏可看。很少有质量的剧团下到县城演出,票价不贵,还一演很多场的。在浙江都如此,何况在全国其它地方。上海因为有上越全国最大的剧团在,一年怎么也还有几场戏可看。至于戏票贵不贵就不说了,至少想看戏还可以看到几场戏。农村因为庙里有祝寿戏,一年也还有几场戏要演。至于草台班子的水平,是吸引观众还是赶走观众那就另当别论了。

既然越剧的观众基础在中老年,那业界就需要了解中老年群体的娱乐偏好有什么特点与不同。这个群体跟年轻人有很大不同,他们还比较传统保守,保持着对传统文化的信仰与遵守。喜欢看道德、伦理纲常,人情世故的细腻表达,并不那么注重外表。唱得慢点、拖腔多点,很适合中老年观众怡养心性。现在的越剧,恰恰注重外表,细腻的情感、伦理表达却越来越少。还越唱越快,越来越像歌曲。如果进一步细分,越剧的女戏迷又远多于男戏迷。女戏迷更注重情感的表达,细节的表达,尤其喜欢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相比之下并没有那么注重外表,是男人比较注重而已。可是现在偏偏又越来越追求外表美,越来越忽视内涵表达。说起来业界真的蛮努力的,也很想振兴越剧。但对越剧的观众基础在哪里,他们的喜欢什么样的越剧,却又完全不了解,像瞎子摸象,只自以为是的发展越剧。从业界所做的努力可以看出,他们的诉求对象其实只是的男性观众和年轻观众!可这个群体其实恰恰不是越剧的观众基础。忽视基础观众的需求,不断作所谓的改革创新,去巴结根本就不是越剧观众的年轻男性。显得极为盲目、浮躁!

如果越剧真要吸引年轻人喜欢,就要把人物表演得真实生动,富有生命力。把唱腔唱得优美动听之外还要充满力量感,甚至激情四射。年轻人就是最富有生命力的一个群体,活泼好动,精力旺盛。不会太喜欢莫明其妙的软绵绵、墓气沉沉和哭哭啼啼的表现方式。越剧想吸引年轻人喜欢,不在唱念做打表的内涵上努力,只在外表上努力是没用的。

如果越剧的衰落仅仅在年轻观众不肯走近戏院所致,那以上海杭州为例,每年又有多少退休在家的老年人走进了戏院?他们的娱乐方式有多少人是以看戏为主的?每年不断增加的大量的离退休人员,他们中又有多少人是以看戏为主要娱乐方式?这批观众真的只是被电视吸引走了,才不看戏的吗?业界去了解一下,原因恐怕反而因为是看不到好戏,好演员,还有票价太高!如果连这批老观众都吸引不住了,业界又如何让越剧生存下去?如果连生存都困难,又如何谈吸引年轻观众?现在从业者天天在兹念兹的想吸引年轻观众,却置观众基础的口味与感受于不顾。为了巴结新观众,不断去做所谓的改革与创新。结果不但没有吸引多少年轻观众,自己的老观众却不断的流失掉。这样的损失到底值不值得?越剧无疑要吸引年轻人的兴趣,但更要巩固老年观众对越剧的喜爱。不然就是抱着西瓜追芝麻,舍本逐末了。

老观众到底为什么流失,本人知道业界有不同的解读,认为主要是电视兴起的原因等等。对这个答案的求证,最好的办法就是作市场调查,多问问老观众自己,是真的因为电视或其它娱乐的兴起,还是因为演出质量不行和票价过高的原因,答案不难找到!

现在年轻人不喜欢看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流派宗师的戏,完全不了解。笔者不是最近因缘际会的回头看宗师的戏,也不会对越剧产生如此深的喜爱情绪。在十几岁二十来岁的时候,笔者其实也看过《红楼梦》、《碧玉簪》等。也觉得好看、好听,尤其对《碧玉簪》里表达的细腻的人情世故感到吃惊与震惊。但又有点不喜欢里面的装容扮相,觉得太老土。有很遥远的年代感、距离感,缺少亲切感而难言真正的喜欢。去找现代的新戏看,虽然唱腔听起来很美,里面的装容、服装、道具也都很好看、很美。但是多看几眼,又觉得很腻歪提不起劲。就这样不断远离了越剧。现代可娱乐的东西真的很多,以前的老戏再好看,看过了也就算了。小小的年纪也不可能花多少心思去了解琢磨,越剧跟自己的生活离得又很远。能看就看,不能看也就算了。现在能对宗师的戏引起这么大的兴趣与热情。是因为随着年纪的不断增长,欣赏的口味起了变化。从懵懂年纪更侧重看外表,转向了对唱功、表演能力等具体内涵的欣赏。只要业界自己能把各方面都提高上去了,越剧本身有足够的魅力吸引观众回来。不管是年老观众还是年轻观众,男观众还是女观众都会回来!前提是业界要有能力把演唱好演好,让看戏重新成为娱乐方式甚至是时髦。现在稍年轻一些的人,包括笔者这样的年龄,说喜欢看戏是被人讪笑的!

作者:苗竹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