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 10日,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在浙江杭州浙江音乐学院举行“送欢乐下基层”浙音专场演出,并举办“梅花讲坛”,与浙江音乐学院戏剧系的越剧表演专业学生等座谈。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副主席、京剧梅花奖艺术家孟广禄向同学们表达期望:“文化的力量在于后继有人。不要认为进了大学就乐哉乐哉,平时练功意思意思就行了,不单要打磨技艺,更要打磨精神。”
在9日举办的“梅花讲坛”上,梅花奖演员、艺术家纷纷结合自身经历与同学们分享了从艺心得。
“眼要在云端,脚要在泥里,心中要有万千气象。”话剧梅花奖演员刘晓翠告诉同学们要提升审美,“不要只关注自己的一方小舞台,要把眼界放宽,看社会,看人生百态。来到一个城市,先去美术馆、博物馆看一看;还要从姊妹艺术中汲取营养,戏剧、电影、纪录片、音乐会,要大量地去欣赏,提高自己的审美。这会使你不仅在艺术创作上,也在人生中受益。平时多观察人,留意身边发生的事,对塑造人物会有很大帮助。”
秦腔梅花奖演员齐爱云告诉同学们,艺术的起点要高,职业的起点要低。“从经典剧目开始学,从老艺术家身上学,这样你的审美、技艺都会有高的起点。”“院团有很多优秀的艺术家,我一开始演的都是龙套、彩女,坚持了十年,这十年是非常丰厚的,团里所有戏我都会唱了,缺了什么角色我都可以演。”齐爱云说,这种沉淀可以洗去演员的浮躁,打破一出科就出名的幻想,以后发展会越来越好。
“在戏校我的条件不算很好,长胳膊长腿,不容易练功,我知道自己差,但是不服,老师一批评,脸红半截,心里很难受,我就偷着练功。”京剧梅花奖演员于兰说,因为“偷偷练功”,遇到了每天比自己起得还早、练功还勤的前辈艺术家张蓉华,她后来成为于兰的恩师。于兰还讲述了自己放弃影视行业重回京剧舞台的经历,“人生的选择很重要,无论有多少诱惑,一生中一定有一件你最喜欢做的事。”于兰说,她后来把在影视表演中学到的技能用来塑造京剧中的人物,获益匪浅。
二人台梅花奖演员武利平说,自己11岁就成为县里的乌兰牧骑队员,只上过三年半小学,非常羡慕现在的年轻人可以读大学,他告诉同学们要懂得感恩。“国家重视戏曲人才的培养,你们赶上这样的时代,不要辜负。”武利平说,“做一个戏曲演员,付出和回报有时不成正比,但是戏曲演员有自己的幸福。”“当年我们练功,早上5点起床,台步就要走45分钟,现在艺术院校的基本功课远远不够,大家要自己练功,下大功夫,练好了功夫,戏曲舞台就是你们的家。”
“青年演员演出机会少,想脱颖而出很难,要锻炼自己的意志。”赣南采茶戏梅花奖演员龙红回忆了自己从艺早年“排戏的时候是主角,演出的时候是龙套”等磨练,龙红告诉大家,要坚守,“不可否认,当演员需要天赋,每个同学要清楚自身条件,真的喜欢戏曲,不要轻易浪费这么多年的学习,国家需要艺术人才,也需要艺术管理人才,有过艺术学习经历的人才从事艺术管理,对艺术的发展更有帮助,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一扇门为你打开。”
越剧梅花奖演员陈晓红告诉记者,浙江音乐学院2015年开始招收越剧表演专业学生,这些年她一直在这里从事越剧表演的教学工作,对于年轻戏曲人才的成长困境深有体会。
“我小时候是在‘团带班’里练的童子功,所以也希望现在学戏曲的孩子能练好童子功,打好基础受用一辈子。”陈晓红说,“那时候没有老师专门教我,但是耳朵一直在学,在团里几本大戏都听会了,等有机会专门学习的时候,我的越剧积累已经很厚,戏是熟的,老师可能只需要帮我解决声音、韵味、情感的问题。但是现在的孩子,老师要在课堂上一字一句地教唱词,可能吐字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不同的成长土壤决定了他们可能没有我们那一代成长得快,所以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更加要下一番苦功。”
越剧表演专业大四学生微微向记者介绍了四年的学习生活:从周一到周六每天早起练功,基本功课包括唱腔课、身段课,大二下半学期开始上剧目课,每个学期学一出到两出折子戏,没有基本功课以后,就自己花时间练功,同时还要修习很多文化课。
“在艺校的时候一个老师教15个学生,每个学生分到的时间不多,上大学以后,有老师一对一辅导,四节剧目课连上,老师比较了解我,我也能学到更多。”几年来,微微掌握了越剧《红楼梦》中的《葬花》 《焚稿》 、越剧《梁祝》中的《英台哭灵》等折子戏,随着学习的深入,她体会到表演的不易,“学一出戏不只是学习唱腔、身段,还要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塑造人物的时候就感觉到自己的不足,还是要多看书。”同时,她也有许多学习感悟:“作为旦角,台步非常重要,身段要和脚下相结合,脚下走不好,身段再漂亮也贯穿不到一起。”
10日,杜欢、陈晓红、谷好好、于兰、齐爱云、武利平、龙红、王平、吕洋、刘丹丽、林为林、冯玉萍、孟广禄、裴艳玲等梅花奖演员、艺术家先后为浙江音乐学院师生演出了歌曲《我和我的祖国》、越剧《红楼梦》、昆曲《西游记》、京剧《杜鹃山》、秦腔《打神告庙》、二人台小品《一年更比一年强》、采茶戏《山歌情》、京剧《四郎探母》、歌剧《洪湖赤卫队》、昆曲《吕布试马》、评剧《孝庄长歌》、京剧《铡美案》、昆曲《林冲夜奔》等节目和选段。演出由中国剧协顾问、国家一级演员瞿弦和,梅花奖演员刘晓翠主持。
“戏曲不仅要送到各地剧场、广场,还要送到校园里。”作为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认为,戏曲的传承、传播,一方面要走进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成为一种教育方式,“戏曲进校园是一种美育,上昆进校园普及推广昆曲20年了,我深有体会,我们培育了一大批‘昆虫’,现在很多年轻观众自觉走进剧场买票欣赏戏曲,是戏曲工作者坚持不懈在学校推广的成果。无论是一场讲座、一场简单的演出,或是一台经典大戏,其实我们用一个晚上可以感染很多学生,今天他们是戏曲的追随者,明天会成为戏曲的推动者。”(怡梦)
(摘自 《中国艺术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