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调雅歌满江南,喜闻杭州有杭娟。莫道黄龙洞水浅,异军突起见真传。
我记得,初看王杭娟演出的戚派戏,大约是在九十年代中期。演的是《玉蜻蜓》的折子戏《拒子认子》(《庵堂认母》)。当时就感到这个杭州小剧团的青年演员,有才力,有魅力,也有潜力。她不仅是在唱腔音色上很像戚雅仙,就是在说白语气上也力求“刻意模仿”做到“唯妙唯肖”,引起人们注意。我是不反对青年演员初学流派时先追求“学得象”的,因为“象不象”这一关,对戏曲观众,特别是越剧观众来说,是个很重要的“第一印象”。“象”与“不象”,效果大不一样。就像学书法,先临帖,第一步要求“描红”,然后才能进入第二步:“化”。王杭娟在“象”字下了功夫,占了便宜。就象赵志刚学尹桂芳,钱惠丽学徐玉兰,方亚芬学袁雪芬一样,都是先在“象”字上下了功夫。然而才“化”出来的。
后来,我又看了王杭娟演出的戚派大戏《血手印》,又听了《龙凤花烛》“四季衣”选曲演唱,在香港纪念尹桂芳的演唱会上,再欣赏了她与沈再平演唱的《秋海棠》“心心相印”再看到她在纪念戚雅仙、毕春芳舞台合作五十年演唱会上的《玉堂春》选段“金尽被逐”,直到去年在杭州看到她主演新编古装戏《雷锋宝塔》,主演黄妃。看着她逐步成长、与时俱进。王杭娟通过杭州戏曲展演,嵊州越剧会演,长沙《映山红》奖竟赛,等等,终于脱颖而出,跨入了浙江青年演员的“越剧新十姐妹”行列,成为当今浙江舞台上的戚派新秀和越剧明星。
王杭娟的成功,不外乎有三个因素,一是她的天赋才能。从小就善歌能唱,多才多艺,从流行小曲到古典名曲,在黄龙民俗园的“旅游团风格”造就了她多方面的古今、歌舞、无所不学的演艺才华。二是她的勤奋苦学,黄龙越剧团的演出任务,是无时不演,日程排足既要应付游园演出,又要主演越剧大戏,不是付出几倍勤劳,怎能小有成就。小剧团条件苛苦,只能整天终日在录音机、录像片中反复琢磨,练唱学演,此中甘苦有谁知?正是她要感谢黄龙越剧团这个小剧团、苦剧团、无名剧团的支持和培育。给了她这么多的实践机会和演出机会。后来是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我在想:全国各地,不知有多少有才华的青年演员,在无表演、少戏演的剧团荒废了宝贵的年华。王杭娟的成功,是天才、勤奋和机遇的结合!
老师的指点、引导和帮助,自然也功不可没。王杭娟指定第一个戚派折子戏《玉蜻蜓》的“拒子认子”,戚老师是亲临黄龙洞排练现场,手把手、句对句地悉心指导的。王杭娟排演第一部戚派大戏《血手印》时,戚老师更是带领了毕老师和编剧、导演、作曲全部主创人员来到排练场指点辅导的。王杭娟主演的第一部新编新演新戏《雷锋宝塔》,是戚老师已有病在身,仍来到杭州看戏指点的。戚老师在王杭娟身上是花了不少心血的,王杭娟为戚派艺术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尽力尽心的。
王杭娟在继承和发扬戚派艺术的道路上正在大步前进,她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路还很长,她还需要不断努力,继续前进。她现在还只能说是戚派艺术的再现者,“象”只是发扬流派的第一步,还要“化”,还要“新”。她还要多演新戏,多创新腔,多出新意。艺术无止境,现在还只是登上雷锋宝塔第二层,七级浮屠,还需要再下苦功去攀登。
我希望,我也相信王杭娟会在新的时代,作出新的努力,取得新的成绩,使戚派艺术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写出新的篇章。《戏文》 2003 年第五期
王杭娟与傅骏先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