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艺术家活跃在“大舞台”
上周日,普陀区曹杨路上的一家茶馆热闹非凡,“百老讲师团”的艺术家正在与附近的居民、离退休干部举行迎春联欢,这些演员都是昔日活跃在上海舞台的老艺术家。他们人已离退休,但心还与观众在一起,只是从昔日灯光闪烁的剧场,转向更广阔的社区“大”舞台。
掌声是最好的回报
这是一个不拿报酬,还要掏钱贴车马费的“特殊”团队,但每个参与者都毫无怨言,乐此不疲。
去年,刚从国外探亲回沪的歌唱家任桂珍,加入了百老讲师团。一天,有人问她:“您的出场费是多少?”她愣住了:“什么出场费?”她说,“演出的对象都是普通的居民和学生,伸手向他们要钱,于心何安。对演员来说,观众是第一位的,观众喜爱我的歌,我就唱,观众的掌声,就是最大的回报。”一次演出中一位妇女拉着她的手说:“任老师,我是听您的《洪湖赤卫队》长大的。您演出的《江姐》我看了7遍。”听了这番话,任桂珍流泪了:为了观众的期待,再累也值!
56岁的越剧演员汪秀月在讲师团是小妹妹。一天讲师团到华泾镇慰问,她丈夫住院开刀,自己也发着高烧,可她还是赶去唱了《红楼梦》和《孟丽君》两个片断,下台后累得连话都说不出。还有一次演出是在青浦一个小学礼堂里,天热没有空调,唱得汗流浃背,脸上的妆都化了。她说,“这里条件虽差,也没有舞台灯光,但有的是观众和友情。”
还有歌唱家金钟鸣、李进,戏剧艺术家周宝奎、金采风、孟莉英……他们在社区留下的不单是歌声、唱腔,更有一份真情,一份感动。
只要观众需要,我就唱
打电话到王文娟家采访,传来的是沙哑的声音。她说,“很惭愧,我嗓子不好,所以很少参加演出。”话虽这么说,可讲师团反映,“王老师每次参加活动,都事先声明‘不唱’,但到现场观众一‘拉’就唱了”。一天有人随口道:“王老师,把孙道临老师也请来参加吧。”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没过几天,在烈士家属的慰问会上,王文娟果然偕同孙道临一起来了,他们分别表演了越剧清唱和朗诵。她说:“现在,人老了,嗓子也不如以前了,但只要观众需要,我就唱。”有时没演出任务,她就坐在台下当观众。一次,陆春龄笛子独奏,麦克风无处搁。王文娟自告奋勇,上台为他举话筒。
讲师团中流传着这么一件事:昆剧艺术家王芝泉是讲师团的积极分子,但她还要到戏校带教学生。去年4月,讲师团到“南京路上好八连”慰问,正巧那天王芝泉有课,她就让爱人、京剧演员王啸龄来表演京剧《秦琼卖马》片断。王芝泉说:“我有事,但不能耽误为战士演出。”
心态永远年轻
“开心”、“年轻了”,是这些老艺术家活跃在基层社区“舞台”的共同感受。74岁的老演员陈奇是团里的“老天真”,人未到笑声先至。她说:“大伙都喜欢我主持。他们看得开心,我主持得也开心。”她不仅主持节目,还要朗诵,参加时装队,上台走几步“猫步”。陈奇说:“和群众在一起,为他们服务,活得充实、愉快,人也感到年轻。”去年她“返老还童”,开始学钢琴,今年又要开朗诵课。(记者 顾咪咪)
(摘自 《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