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9月22日,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深圳市粤剧团职位竞聘考试在凤凰剧院正式拉开序幕。深圳市粤剧团除团长由主管部门考核聘任外,其他全部职位都实行竞争上岗。当时还提出,今后剧团职位考核将每年进行一次,演员还将在全社会公开招聘,以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用人机制,使剧团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深圳市粤剧团的转企改制,是人事改革向纵深挺进的一个脚印。近日,忙碌的深圳市粤剧团团长倪健,向记者讲述了改革之后的粤剧团的点点滴滴。

阵痛中大家积极向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城乡活跃了6年的宝安县粤剧团,从民间剧团,一夜之间成为一个处级建制的事业单位。时间眨眼到了2000年。2000年6月上旬,人事部等五部委宣布推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2000年6月14日,深圳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已经在个别单位悄悄开始了试点,首当其冲的就是深圳市粤剧团。

当时,深圳市粤剧团迈出了“第一步”的内部人事制度改革——除团长由主管部门考核聘任外,其他全部职位都实行竞争上岗。经人事部门核定,改革后剧团只保留80个编制,这意味着有一部分人将落聘。剧团实行全员聘任制和职员制,由考试考核决定“生死”,同时按聘任职位确定工资待遇。在事业单位首次实行职员制,工资与行政级别脱钩,使深圳市人事制度配套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等了3年,终于改了。”当时的媒体记录了广东粤剧界名头响亮的女花旦、红线女艺术传人苏春梅的这句话。她欢迎改革,不仅因为艺高人胆大,“主要是觉得现在的制度太不公平了,什么都凭资格。” 当时月薪2800元的苏春梅,有时演出条件很艰苦,但是薪水却提不上去。

演员梁华忠说,1997年大家刚来单位时都很用功,后来觉得干好干坏无所谓,好坏一样,谁练功?改制后,“铁饭碗”变成了“泥饭碗”,压力变成了动力。有些职员为了提高自身的艺术功底,自费请老师辅导;一些演员病了也不请假,照常演出不误。“当时90%以上的人都成功竞聘上岗了,而平时纪律散漫、业务能力不强而落聘的部分演员最终通过努力也回来了。”深圳市粤剧团团长倪健说。

首批进行演员职位的竞聘,共有31位演员报名竞聘26个演员职位。考试特邀了刘长瑜、郑培英等7位国内著名戏剧专家担任评委,对演员的唱腔、舞台表演等进行综合考评。像苏春梅这样的演员,竞聘上了正印花旦,工资也提高了。剧团一部分人由于不适合专业要求,变动到业务、后勤等岗位,而不是直接进入艺术生产。

粤剧团的改革此后分三步走:除内部人事制度改革外,又尝试进行股份制改革,最后从事业单位改制为文化企业。《南方周末》记者章敬平在《向上的痛:目击2000年以来中国转型之痛》中这样描述这一历程:这是中国在向上生长向前迈进的途路中痛的纪录,也是中国在痛中向上生长向前迈进的见证。

2008年,深圳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分组审议市编办主任王敏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所作的深圳市事业单位改革进展报告:深圳市事业单位改革推进两年多来成效初显,改革涉及的518家市属事业单位中28家纳入行政管理序列,124家转为企业,27家予以撤销,339家予以保留。深圳市对通过分类改革保留下来的339家事业单位,在机构重组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促进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巧合的是,报告审议的这一天,也是9月22日。

改革衍生的问题

转制后的深圳市粤剧团,更名为“深圳市粤剧团有限公司”。“改革是大势所趋,我们很支持。深圳敢为天下先,在粤剧团的改革上也比国家提前了3年。”倪健强调,专业文艺院团与一般的事业单位不一样,他们希望改革中所遗留的问题能一股脑解决,但是迄今为止还是会碰到“新问题”。“粤剧团现在划归为国资局和投资控股公司主管,由文体旅游局进行业务指导 。”倪健说,“这种新体制,对内对外,大家都希望尽快适应。”

去年,在有关会议上,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曾提出这样的政策支持:加大对转企改制院团的扶持力度,为转企改制院团配备相对固定的演出场所;拓宽转企改制院团资金筹集渠道,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确保院团转企改制后原有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并通过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等予以支持;切实保障广大演职员工权益,妥善解决转企改制院团人员安置问题等。“但是我感觉,有时候我们还是没有被当成一个非常专业的文艺院团‘被考虑’。”倪健说。

如何留住艺术人才,是粤剧团转企以后要面对的问题。戏曲对演员素质要求非常高,“唱、念、坐、打”都要行。“但现在全国的专业文艺院团面向市场还需要时间适应,粤剧团短期内还是需要政府扶持。 ”倪健希望,“让演员轻装上阵,放下思想包袱,让深圳粤剧更好地发展。”

他很看好深圳:这里作为国际化都市,有一流的交响乐团,也需要民族的、地方的粤剧。深圳市粤剧团在海内外拥有良好声誉,在全国拿大奖早已不稀奇——粤剧界第一个梅花奖、第一个“二度梅”、首个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倪健希望政府参照对深圳交响乐团的资金投入方式,“拉小提琴的和拉二胡的都是人才,要保住他们”。记者记录了今年深圳市粤剧团排得满满的一张工作任务表:全年120场——继庆祝剧团成立30周年的演出成功后,9月24日应邀到台湾交流演出;10月两广巡演;11月香港进行一周的文化演出;12月海南巡演……

走向市场是大势所趋

前30年,深圳市粤剧团有过辉煌的历史。后30年,倪健说要抓住3个中心:第一,把凤凰剧院打造成一个深港澳粤剧表演中心,如今剧院正在进行现代化改造;第二,把凤凰剧院打造成与深圳国际化大都市相配套的一个固定的旅游剧场,晚上游客可以在剧场固定看到地方特色的精品粤剧演出;第三,自己给自己输血,办一个粤剧培训中心。这样,一切问题或都将迎刃而解。

走向市场是不可避免的。通过体制改革,让粤剧团在管人、管事上更加灵活,有更大的拓展空间。“我们正在积极走向市场,积极探索走向市场的渠道。粤剧现在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保护。深圳作为国际化的城市,要重视和支持这样一个和深圳共成长、共命运的粤剧团。”倪健说。

要让粤剧团走向市场,就要有票房。可粤剧迷多数是中老年人,幸好近几年,在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的资助下,“粤剧精品下基层、进社区”得以每年公益演出上百场,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粤剧。倪健说,他们还是有信心,今年计划演出收入突破100万元以上。

此外,还要出人、出戏、出精品。倪健说,面对今后的市场,大胆改造粤剧现在的模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现代化,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让更多的年轻人走进粤剧剧场,只有这样,粤剧的市场份额才会越做越大。

倪健指出,深圳有粤剧的土壤,他估算,在深圳每年粤剧演出有300场以上。光深圳5个区就是粤剧之乡,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同时,深圳毗邻港澳,港澳粤剧团的戏迷就有100万以上,而香港人在深圳开的粤剧社就有七八十个,多数是香港人过来消费。可见,香港人对粤剧的重视以及粤剧这个市场份额之大。可以说,粤剧是深港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衷心希望,悠长的“帝女花”,能和深圳继续一同成长,永远地,永远地,唱下去。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