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粤剧团

深圳粤剧团成立于一九七九年三月,是深圳市政府拨款支持的粤剧演出团体。团长黄志瑞,曾文炳、郑继锋任副团长。主要演员有冯刚毅(国家一级演员)、黎小玉、郑秋怡、卓佩丽、李伟昌、苏春梅。

1984年6月4日的首都人民剧场座无虚席,观众兴致勃勃地欣赏来自深圳粤剧团的首次赴京演出剧目《风雪夜归人》。演员们优美的唱腔、精湛的演技、华丽的服饰,使首都观众耳目一新。此次演出为期一周,享誉京城。

深圳粤剧团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剧团培养出了一批才华出众的粤剧艺术表演人才。其中有广东粤剧界第一个两度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著名武生冯刚毅,有深受省港澳新加坡观众欢迎的著名武生黄伟坤,有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赖琼霞等一批各具艺术风格、深受观众喜爱的演员。

剧团先后编演了一批脍炙人口、历演不衰的优秀剧目。如在广东国际艺术节和全国戏曲现代戏交流演出获得多个奖项,并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的现代粤剧《情系中英街》;第八届全国人口文化奖的现代粤剧《牌坊村新传》。2001年,该剧团创作了在全国颇有影响的现代粤剧《驼哥的旗》,屡获全国性大奖:荣获曹禺剧本文学奖第一名、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提名奖、荣获中宣部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并再次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

一直以来,深圳粤剧团长期活跃在深圳特区和两广城乡。自1984年首次赴京表演大获成功后,更频繁晋京、赴沪献艺,并多次赴香港、澳门、新加坡、美国等地区和国家演出,在海内外都赢得了较高声誉。2007年,深圳粤剧团首度出国巡演,在旧金山等地连续8场演出,场场火爆。

2010年,为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深圳粤剧团推出全新改版的《风雪夜归人》,在原有基础上加工打磨,展示出全新的风采。

建国初期,宝安县成立了宝隆粤剧团,粤剧花旦伍超群任团长,是归属宝安县政府领导的民间职业剧团。该团长期深入宝安、东莞、惠阳等地农村演出,坚持了5年时间。
  1956年成立万方红粤剧团。梅兰香、何湘子任正副团长。主要演员有梅雪艳、陈志超、廖少文、冯文成、朱子汉等。该团1960年解散。

1960年,成立宝安青年粤剧团。霍锦全任团长,陈棉新任副团长,曾文炳任政治辅导员。主要演员有霍锦全、陈志超、朱子汉、梁金郎、梁剑华、彭洁冰、梁佩卿、苏小妹,后来又调入何湘子、红光光(吴宝琼)、胡笳声、朱丽莲和李少芸等。该团演员年轻,阵容雄厚,在惠阳、东莞、宝安和佛山等地深受群众欢迎?quot;文化大革命"中,剧团长期处于半瘫痪状态,1970年5月被撤销。

1974年3月,宝安县文化宣传部门组建宝安县粤剧队。黄志瑞任队长,曾文炳、郑继锋任副队长,梁德先任导演。主要演员有陈志超、梁卓文、王展超、冯刚毅、吴琼玉、朱丽莲、廖依曼、项颂萍、叶伟雄、梁慕玲、王丽琼和危佩仪等。1976年粤剧队改名为宝安县粤剧团。

1979年3月,在原宝安县粤剧团的基础上,经过筛选、整顿和充实,组建深圳市粤剧团,这是深圳市第一个专业戏曲表演团体。科级建制,编制50名。团长黄志瑞,曾文炳、郑继锋任副团长。主要演员有陈志超、冯刚毅、梁卓文、王展超、黄日荣、吴琼玉、朱丽莲、廖依曼、项颂萍、郑秋怡等。1982年7月,编制增至60名,仍属科级单位。1983年4月,改集体所有制为国营事业单位,正式职工47人转为国营职工。1984年9月,编制增至80名,经费按财政补差办法解决。1989年3月,剧团升为正处级单位。截止2000年底,80名编制不变,实有106人。团内设办公室、艺术室、演员队、舞台队、乐队和经营科。团领导职数1正2副。专业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33人,初级职称31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粤剧团继任团长曾文炳、郑继锋。

粤剧团的主要任务是从事粤剧创作及演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弘扬优秀传统艺术,促进深圳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在毗邻香港特殊的文化氛围中,坚持弘扬中国戏曲艺术而一枝独秀。剧团成立以来,主要的创作(改编)剧目有《鸳鸯泪洒莫愁湖》、《情僧偷到潇湘馆》、《风雪夜归人》、《阴阳怨》、《何真归明》、《情系中英街》、《大潮》(与万丰粤剧团合作)和《牌坊村新传》。主要演员有冯刚毅(一级演员)、黎小玉、郑秋怡、卓佩丽、李伟昌、苏春梅。曾文炳为一级编剧。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