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表现台湾回归祖国的现代题材大型粤剧《呼唤》,正在东莞市长安镇业余粤剧团紧张创作,计划于北京奥运开幕前夕上演。圈内人刮目相看:这个乡下业余戏班的现代戏竟演进了广州、北京、长沙、四川、香港、澳门、上海等大舞台。北京的专家认为,这个农民戏班创造了一个值得充分肯定的“长安现象”;上海的媒体在报道中也充满了感叹:“一个民间的业余粤剧团竟然能玩出如此大名堂来,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寻找观众共鸣点 自编自演现代戏
“大家过来一下,听梅叔讲话!”3月20日晚上,广州文化公园中心台化妆间,长安镇业余粤剧团即将开演大型现代粤剧《碧血红花》,演职员们随着这声召唤立即围着一位汉子站好,他就是梅叔,全名叫李应梅,已年过花甲。去年底,梅叔做了声带手术,医生说至少要休息半年,但术后没够一个月,他就带着伤口未愈的声喉指挥排练了。建团16年来,他和他的搭档们平均每年有200多个晚上都忙在排练和演出上,没有补助,没有报酬。
长安业余粤剧团,是经梅叔发起,将当地私伙局的发烧友组织起来而成立的。初时演的也是《柳毅传书》、《十五贯》之类的古装剧,观众老的多嫩的少。梅叔告诉记者:“不是古装戏都不好,但古装戏的题材内容与现代观众距离太远,难以引起共鸣。”
梅叔于是提出,要搞现代戏,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入手,以现代生活现代题材,拉近观众的距离,寻找共鸣点,拨动现代观众的心弦。
自编自演的现代戏陆续推出——先是小戏,有揭示黄赌毒之祸害的《龙凤店》,有警醒农民企业家坐吃会山空的《重返九桁瓦》,有讴歌长安好心人给湘西50位贫困失学儿童助学的《情系湘西》。在立足长安、贴近当代的基础上,他们又在全国和整个社会的关注焦点上作文章——先后编演了反映珠三角农村改革开放巨变历程的大型现代粤剧《思源》与呼吁人们继续开拓超越的《思进》,又根据河南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事迹创作了《铁血传奇》;还推出了纪念广州起义80周年的《碧血红花》等。
改革传统慢节奏 影视元素进大戏
粤剧俗称大戏,一出长剧通常演三四个小时,不适合当代观众尤其是青年人的欣赏习惯。长安镇业余粤剧团锐意进行改革和创新。
梅叔给记者找来了团长陈沛全及有关艺术骨干,介绍了他们的具体做法——首先是在长度上进行缩减,他们的现代大型粤剧,长度一般是两小时。在大型现代粤剧《碧血红花》中, 舞台上的场景,刚刚还是地下机关的室内,随着主人公憧憬全国解放的唱段响起,立即展现出了一片朝霞灿烂的天空。这种场景处理,当场转换,几秒钟就搞掂。去年底该团在东莞市大岭山镇文化广场演出时,一位观众就说,看得“连WC(洗手间)也不敢去!”他们还适度删短了“过门”,简化了一些程式。《碧血红花》中,每当陈铁军遇到困难的时候,天幕上就出现她老师的影像,给予她鼓励、支持。类似影视手法中的“淡入淡出”。剧中有些武打场面,还别出心裁地处理成剪影式的。为了突出“时代的符号”,有些歌词照原样用普通话进行演唱。
他们说,在粤剧中借助影视和话剧等等的表现手法和元素,目的是增强表现力和观赏性。记者还看到,他们的字幕机,打出来的唱词等字体长宽度均达20多厘米,不仅后排观众能看得清楚,更减少了地方戏曲的语言障碍,吸引新莞人和外省观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看粤剧了,其中四位还由观众变成了演员;有七位长安的香港同胞,每逢新戏推出,他们都回乡捧场。
转战各地大舞台 镇里拨款近千万
记者还是颇感疑惑:一个乡下业余戏班要“转战”省内外甚至境外的大舞台,得有多厚的经济“底气”啊?“我们剧团每排新戏和应邀外出表演,镇政府都拨款支持。”梅叔语带感激地说,十多年来,镇里已拨付了近千万元。
如今,长安镇活跃着近20个群众戏曲队伍,近几年,每年演出粤剧、粤曲逾百场。去年,长安上沙戏剧曲艺社到广州江南大戏院公演《山乡风云》全剧,创下了建国后第一个村级团体进省城演出大型粤剧的纪录,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全剧并大加赞赏。据统计,长安镇近些年累计投入资金5亿多元,修建了40余万平方米的文化设施。长安镇城区如园公园的湖中有一艘总建筑面积达2950平方米的“红船”,里头舞台、乐队席、观众席、化妆间、道具间、创作室等一应俱全,十秒钟就能完成全部换景,灯光音响媲美省里的专业排练场——这,就是长安镇政府前年斥资1000多万元建造的业余粤剧活动基地。
“我敬佩他们对粤剧的痴情、投入、执着,欣赏他们的艺术取向和探索精神。他们给广东剧坛吹来了一股新风。”谈起长安镇业余粤剧团,广东省剧协主席、著名粤剧演员倪惠英说,“粤剧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民间的土壤和力量,必须重视年青观众的培养。长安镇委镇政府大手笔打造文化,当然与当地经济发达有关,但关键是他们重视文化,有文化强镇意识和战略眼光”。
(摘自 《羊城晚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