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17日,应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邀请,广东省粤剧学校组织该校四年级学生到粤剧文化广场演出。17日晚,省繁荣粤剧基金会秘书长何铁赞率办公室人员前往看望了参加演出的师生,该校副校长钟健陪同何秘书长一行观看了演出。参加演出的学生年龄大都在16~18岁之间,演出了《白蛇传》之“游湖”、“断桥”,《秦香莲》之“杀庙”、《一把存忠剑》之“斩经堂”、《武松大闹狮子楼》和《活捉张三郎》等经典粤剧折子戏和短剧,角色涉及闺门旦、青衣、小生、小武、花脸、丑生等各大行当,充分展示了学校的教学成果。演出的另一个鲜明特点是乐队摆在舞台一侧,这些同样是四年级学生的演奏员也处于直面观众的“考场”之上,特别是司鼓(粤剧行内称为“掌板”)一职,每个戏换一名掌板,使学习击乐专业的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有一名女掌板主打武场戏《战冀州》,其娴熟的手法和充满激情的身体语言紧紧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不少观众跑到台前拍摄她的飒爽英姿。掌板是乐队击乐组的核心和灵魂,从业者需要具备敏锐的艺术触觉和强健的体魄,因此戏曲界司鼓者多为男性。剧校为粤剧培养女掌板,令人欣喜和关注。两晚演出平均上座率在九成以上,演出过程中获得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据钟健副校长介绍,学生们为这次演出感到兴奋和紧张。本届表演班为五年学制,学习粤剧表演已经四年,得到上台的机会甚少,所学技艺还是“校园艺术”,还未得到观众的检验。学校囿于演出成本等实际问题,已有多年未能组织公开演出。去年四月,本届学生由家长们集资在南方剧院举办了一场三年级学习汇报演出,是这批学生首次在舞台上与观众见面,演出取得很好的效果。令人欣喜的是,在这批学生中,有一部分是我会资助的家境贫困学业优秀学生,他们所学技艺已见成效,其中不凡小荷初绽尖尖角的好苗子。

广州文化公园中心台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是粤剧人才成长的摇篮,一代又一代的粤剧艺术家从中心台起步走进艺术殿堂,从青葱小苗长成参天之栋。由省繁荣粤剧基金会等单位主办的粤剧文化广场,其中一个初衷就是要恢复中心台作为粤剧人才摇篮这一功能。前些时候,基金会已与剧校协商,在保障演出质量的情况下,多安排在校学生到粤剧文化广场实习演出。

演出过程中下起了中雨,对去年底落成的观众席顶棚是一个检阅。场内的观众在哗哗雨声中安然而坐,而场外不少围观的戏迷纷纷撑起雨伞,继续为台上小演员的精彩表演发出阵阵喝彩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